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王鳳霞
股骨骨折主要由直接暴力造成,如高處墜落、車輛撞擊、碾壓等,其主要表現為骨折處腫脹、疼痛、畸形等以及活動受限。如不及時處理,可引發嚴重并發癥,如大出血、神經損傷等。目前,大多數股骨骨折患者會采用手術療法。但良好的手術效果,除了治療方式之外,還需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1][2]。因此,本研究分析了遞進式護理干預對股骨骨折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康復效果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附表1 兩組患者的GSES評分對比(±s,分)

附表1 兩組患者的GSE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n=3 9) 2 2.3 5±4.3 8 3 1.2 6±4.7 8 8.5 8 3 <0.0 5觀察組(n=3 9) 2 2.2 1±4.3 2 3 6.2 3±4.8 2 1 3.5 2 7 <0.0 5 t 0.1 4 2 4.5 7 2 P>0.0 5 <0.0 5
附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和ADL評分對比(±s,分)

附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和ADL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入院時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H a r r i s評分 A D L評分入院時對照組(n=3 9) 5 8.3 4±6.8 7 5 2.6 7±5.4 1觀察組(n=3 9) 5 8.2 2±6.8 5 5 2.5 3±5.4 3 t 0.0 7 7 0.1 1 4 P>0.0 5 >0.0 5出院前對照組(n=3 9) 7 1.7 5±7.6 3* 6 6.5 4±6.2 7*觀察組(n=3 9) 8 3.1 5±7.6 8* 7 6.3 1±6.3 3*t 6.5 7 6 6.8 4 8 P<0.0 5 <0.0 5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78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本次入選患者均符合股骨骨折診斷標準[3],且均無肝腎功能不全現象。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36~64歲,平均年齡(51.24±12.67)歲;其中左側19例,右側2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37~66歲,平均年齡(51.45±12.73)歲;其中左側22例,右側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股骨骨折的護理常規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內容如下: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傷口及負壓引流管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做好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并常規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實施遞進式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科學評估。護士查詢相關文獻,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康復訓練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總分100分。按照得分情況分為三類,并依此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即Ⅰ類(>75分):康復訓練安全性較高,對疼痛忍受力較強的患者可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運動及直腿抬高等練習,疼痛不耐受者可延遲訓練。Ⅱ類(45~75分):骨折損傷較嚴重,需慎重進行康復訓練。Ⅲ類(<45分):康復訓練安全性低,穩固性較差,不宜進行功能鍛煉。(2)遞進式護理。根據分類情況,制定護理總目標,并劃分多個小目標逐步實現,以循序漸進為原則。①心理干預。針對性給予心理疏導,講解康復訓練的有關知識,包括:訓練意義、方法及訓練計劃,使患者明確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適時的表揚患者,減輕其心理壓力,爭取患者的配合。②Ⅰ類患者首先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慢慢開始增加角度練習,訓練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可進行膝關節的伸展運動,術后6周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決定是否進行負重練習,若愈合情況良好可以逐漸進行負重練習;Ⅱ類患者先進行股四頭肌訓練,逐漸過渡到直腿抬高運動,之后的練習與Ⅰ類一致;Ⅲ類患者需臥床休息,謹慎進行康復訓練,先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注意患者的病情,情況良好者可繼續訓練,之后的練習與Ⅱ類一致。
1.3 觀察指標 應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評估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共10個條目,采用1~4四級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于入院時及出院前觀察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主要有髖關節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分別應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5]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6]進行評估,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效能感 干預前兩組GSE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GSES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康復效果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及AD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及ADL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作為下肢骨折之一,股骨骨折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手術療法因其適用范圍廣已成為治療股骨骨折的重要手段。但是手術療法會對骨折處血液循環造成一定的損傷,使骨折愈合較慢。同時股骨骨折患者因活動受限、骨折疼痛,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不利于術后康復[7][8]。因此,給予股骨骨折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以協助其提高康復效果極為關鍵。
遞進式護理干預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總目標,并對其劃分為階段性的小目標,通過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逐步實現,最終達到總目標。其護理最終目的均是促進、保持或恢復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對股骨骨折患者實施遞進式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GSES評分、Harris評分及ADL評分均較高,表明通過遞進式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由于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較漫長,康復效果不明顯,易使患者產生煩躁、悲觀、失望等情緒,并消極應對功能鍛煉,不利于康復。故實施遞進式護理干預,通過科學評估,針對性對患者進行制定康復計劃,有步驟地康復訓練,提高患者信心,利于康復計劃的順利實施,從而改善患者的髖關節股骨,促進其身體康復。
綜上所述,對股骨骨折患者采取遞進式護理干預模式,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