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453000)馬明丹
創傷性休克指患者由于大量血液的流失而造成有效循環血量降低,細胞出現應激性缺氧,加之疼痛及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形成多處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由此,本研究就選取的對象展開不同護理方法的應用,現作以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我院收治的5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為研究整體對象,按照患者送診方式的不同隨機分組,急診車送診的25例患者為觀察組,家屬送診的25例患者為對比組。對比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6~4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5~46歲。對比研究對象各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比組患者實施創傷性休克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內容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出血部位止血護理、呼吸道護理等,補充體液及電解質,注重止血包扎的規范性操作,避免肢體缺血壞死。嚴重缺血患者實施輸血、吸氧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院前急診護理方法,護理工作開展工作為以下幾點:①現場勘查,急診車接到急診電話后,在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情況后,快速出診,到達現場觀察患者的受傷程度,并詢問現場人員受傷原因,以此為治療及護理提供依據。②開展對患者受傷部位的傷情評定,對傷口的大小、出血量等情況觀察后作出評估,并初步進行應急處理。并觀察患者的意識、呼吸、面色等情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測量。實施四色系統對患者傷情進行針對性的分類,便于醫護人員作出最佳的急救治療方案。③應急處理的實施,對患者口腔及鼻腔內雜物及分泌物進行清除,確保呼吸暢通,必要時使用便攜式呼吸機輔助呼吸,對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包扎止血,規范使用止血帶、止血鉗及結扎方法,防止患者肢體缺血壞死。針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遵照醫囑進行鎮痛治療,防止過于劇烈的疼痛加重休克。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步止血實施中,迅速及時建立至少2條靜脈通道。④安全送至醫院,對患者生命體征使用多功能監護儀密切監護,及時與醫院聯系做好急救準備工作[1]。

附表 兩組搶救指標情況對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開展統計,計量資料(搶救介入時間,術前準備時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搶救成功率,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搶救指標情況中搶救成功率、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率及搶救介入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均優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附表。
創傷性休克在臨床中多為患者存在創傷程度嚴重時發生的機體并發癥,具有起病急、發展速度較快的特點,多見于臨床急診中,治療中需要快速、反應靈敏,確保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穩定性,關鍵在于最大限度的在最短時間內糾正休克[2]。本次研究經統計學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100%高于對比組患者的84%(P<0.05),搶救介入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用時均短于對比組患者(P<0.05)。分析早期院前急診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中應用取得以上成效的原因:患者在受到劇烈的外力下發生創傷性休克時,通過急診車接診后,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開展傷者病情的控制,給予傷者傷口處理、體液補充、止痛護理等方法,在做到對事故原因及患者基本信息的了解后,對患者開展初步的科學病情評估,并向醫院及時反饋,盡早開展急診治療準備工作,為患者的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進而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因此需要全體醫護人員加強對全面相關急救知識的宣教,并制定社區培訓計劃定期去社區進行培訓,以此提高民眾的搶救意識。
綜上所述,在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搶救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