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娟
如果你想選擇一本獲得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的書,就一定要讀父母寫給兒女的書。在中國,從古至今這樣的書就很多。比如,《顏氏家訓》《了凡四訓》,還有現代的《傅雷家書》等等,那都是人生的肺腑之言。《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也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蒂娜·齊莉格曾經獲得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現任斯坦福科技創業計劃執行長。當蒂娜·齊莉格看到自己的兒子已經17歲了,即將進入大學,可是她卻從來沒有親自教給兒子足夠的知識和技巧融入這個社會,獲得自己的卓越,于是她回憶了自己二十幾歲時想了解的事情,就有了這本書。由此可見,這本書就是母親告訴兒子的可以避免走彎路和失敗的寶貴經驗。
在書中,蒂娜教授也總結了美國硅谷年輕人很多的創業的成功經驗,講述了許多有代表性的詳細案例,從策劃、實踐、團隊構架,到招聘人員、處理危機等各方面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技巧,更要重要的是揭示了實踐創意的重點。
文章的開頭,就講述了教授給學生的一個作業:怎么用五美元在兩個小時內賺取最多的錢?這顯然是初期創業者和欲創業者都在考慮的問題,啟動資金少,周轉時間有限,如何才能更多更好的利用這些有限的條件?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問題,這個問題課本上不會問,但是現實生活中觸目皆是。這個時候不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按照什么規則來完成。“規則往往是用來打破的……多數規則像是最底下的公分母,限制那些不知道該怎么辦的人待在界限以內。常有創新的辦法可以繞開規則行事,得以跳脫傳統的條條框框,另辟蹊徑達成目標” 。學生們的作業完成的都很出色,角度也完全不同。有的團隊直接就跳出了五美金的限制,完全沒有用五美金。文章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蒂娜教授煞費苦心,寫出了自己半生的職業實踐積累的經驗,一一列出清單,舉出大量的“創造性思維”的實例,真是很多突破規則的實用技巧。這些例子,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不僅是指導現實生活,也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為開闊。
很多人看完這本 《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認為這是斯坦福教授蒂娜·齊莉格教人用創新的方式來獲得成功;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成功學的書;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教人創新思維的書。讀書,自然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看來,這本書是一本扭轉人觀念的書,點醒人們,一切皆有可能。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不會局限當下的思維、眼界,那么就可以更開闊的思考與出人意料的創新。人的改變就是觀念的轉變,遇見任何問題,我們都要想到的是不要束縛住自己,要葆有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心。但是還有記得觀念的轉變只是第一步,還需要不斷的深入的覺察自己,堅持行動起來,然后應用起來。這個過程是很不容易的過程,這也就是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因為我們太習慣懶惰地蜷縮在那溫暖的被窩里了。
書摘:
1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總是等著別人準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種人會自己發許可證給自己。即:一些人從自己身上找動力,另一些人等待著外部力量把自己推著前進。你要做哪種人?
2.被自己的固有技能束縛,認定自己只能擔任某些特定角色,往往就真的會被束縛住。對自己擅長的事持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從長期來看,不如那些持成長型心理定向的人。成長是不斷擺脫束縛的過程。
3.如果你想成為領導者,那么就應當主動擔當起領導者的角色。放手讓自己去做吧:環顧四周尋找組織中的缺口,爭取想要的職位,設法運用自己的技能和經驗,主動邁出第一步,超越過往的成就。
4.其實,放棄一件事,昭示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放棄說明局勢在你掌控之中,你想什么時候離開就能什么時候離開。你不需要成為自己的囚犯,把自己困在無法施展手腳的地方。當然,這不表示放棄是件容易的事。
5.不能指望讀完規則就會踢球,研究過樂譜就會彈琴,看了菜譜就會做飯。最有效的學習不僅來自于成功經驗,同樣也來自失敗經歷。要親自動手,不斷嘗試,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失敗后再重整旗鼓,不然的話,幾乎學不到東西。
6.在二十幾歲時,要分清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別人希望我做的事情,真是出人意料地難。因為你會得到太多的“指導”和“教育”,以至于自己都很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需要嘗試各種選擇,確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7.很多人告訴你,成功的關鍵是跟著內心的熱情走。實際上這些忠告過于簡單,有誤導之嫌。清楚知道事情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非常重要,但僅有熱情肯定不夠。此外,你還需要了解自己的才能,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衡量你的才能的。
8.人們常常會強迫自己背負太多的責任,以免讓自己和別人失望,這不但束縛了自己,更讓自己筋疲力盡。生活就像一大盤美味的自助餐,似乎充滿了無限可能,可是如果你拿得太多,也會讓自己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