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譯
摘 要:一百多年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使很多當代中國青年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層次的了解,缺乏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要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的前提必須是文化要強要有自信。中國文化是中國境內多民族文化融合了幾千年并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之長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代青年應該真正讀懂中國文化。這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所必須要有的前提。本文筆者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身僅有的學習經驗分析了我國青年文化研究的現狀,僅供參考。
關鍵詞:青年文化;研究現狀;反思
1引言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青年文化研究既包括對青年群體采用文化研究方式進行的研究,強調文化研究作為方法論,其最終指向為文化研究;也包括對于青年文化這一對象的整體研究,強調青年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指向為青年研究。
2青年文化的功能表現
2.1導向功能
青年文化的導向功能主要表現為青年在青年文化所標示的價值體系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青年文化所認可的價值觀作為自己行為方式的風向標。一般而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選擇。青年正處于少年與成年的中間階段,與少年相比,青年面臨更多的壓力和選擇;與成年人相比,青年要面對更多的困惑和迷茫。青年的選擇幾乎涵蓋他們所有的生活領域,無論是學業選擇、職業選擇、婚姻選擇,還是人格選擇、信仰選擇、道德選擇、生活方式選擇等,都滲透著青年文化因素,建立在青年文化的價值體系上,受到青年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2.2調節功能
青年面臨升學、就業、婚姻等種種壓力,他們不愿向家長和教師吐露心聲,往往選擇同輩群體作為傾訴對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年文化是一種同輩文化,它是由年齡、地位、興趣愛好大體相同的人構成的一種亞文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壓力如果得不到及時疏解,很容易引發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文化中同輩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對青年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青年的困惑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解答,避免或者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
3青年文化研究的現狀
3.1青年亞文化研究成為青年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式
當前國內最典型的亞文化現象,如20世紀末“酷的一代”(英語“cool”的譯音)?!翱帷弊鳛榍嗄曜非笄靶l風格的標志,所力圖凸顯的是青年亞文化的特色。有學者對青年的“酷”持不同意見,如王彬認為,“酷”的本質是現代競爭下產生的孤獨感、挫折感和焦慮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病態,是青年心理危機的外在表現形式。青年一代不應該是冷酷的一代,病態的一代,更不應該將“酷”作為一種前衛風格。對“酷”的爭論,恰恰說明酷的含義的多元性。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它、解釋它。伴隨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與發展以及大眾媒體全球化,國外后亞文化現象也已在當代中國青年中呈現一些特征,比如掌握了新媒體技術的青年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力量,創造了屬于他們自身的諸如自拍文化、惡搞文化、搜索文化等一系列文化類型。他們甚至還通過技術壁壘構筑起一道自我保護的“高墻”,抵御成人世界對他們文化的規制。沉溺于網絡文化來抵抗“父輩文化”,是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突出表現。
3.2以文化視角介入城市務工和農民工群體研究嚴重缺席
青年文化研究對象中城市務工人口和農民工人口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也是中國特色青年文化研究所在。面對著生活實踐中的龐大農民工群體,青年文化研究理論表現出闡釋的困境和失語。青年文化研究對于城市青少年文化和流行文化重視有余,對于城市務工人口與農民工人口關注不足。探究青年文化研究就是青年流行文化和城市青少年文化的研究,使真正反映整體青年文化研究現象得不到重視,導致當下青年文化研究只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談,甚至以點帶面,以局部代替整體,以時尚流行代替根本的學術研究,真正的中國特色的青年文化研究處于邊緣缺席的位置。
4青年文化研究的反思
4.1青年文化研究需要從干預性到闡釋性研究
對于青年研究來說,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恰如其分,在當下青年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某種重要作用。在更多向“專業化”范式轉變的過程中,諸多研究者用更多時間對待范式問題。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是當前青年研究中的兩種主要方法論,其中,流浪兒童、留守兒童實證研究已頗有影響并具上升發展趨勢。但研究界已對此產生警惕,即“青年研究不可以量化數據遮蔽文化精神,以價值無涉和價值中立來忽視對生命質量和生活意義的追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部分研究者正在踐行著以文化人類學視角探究青年研究的通達之境。以人類學作為開啟學術研究的自覺途徑,從“二戰”時期就開始了,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日本文化進行考察,成為學界研究日本文化的鼻祖,被稱為文化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4.2優化文化系統,處理好主亞文化關系
青年文化是與社會主流文化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亞文化系統。從本質上講,這種系統是與主體文化有一定偏離率的文化表現形式。它一方面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規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它又充滿社會異質性。青年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和趨同性,但更多表現為價值觀念的沖突與內在的緊張關系,有時還具有破壞性。青年文化的橋梁作用能否有效發揮,需要處理好兩對關系:第一,青年文化本身具有價值屬性,與青年之間存在需要與滿足的關系;第二,青年文化與社會主文化的二重性關系。當青年文化與社會主文化之間處于趨同狀態時,二者相互促進。青年文化與社會主文化之間的趨同程度也會進一步促進青年文化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主文化與青年文化越趨同,則越有利于青年利用先前積累的社會主文化基礎去理解青年文化,科學把握青年文化,進而使其個體功能得到切實發揮。
參考文獻
[1]戴文靜.近三十年中國青年文化研究的嬗變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7,01:80-87+44.
[2]馬中紅.文化政治成為學術焦點,研究方法亟待與時俱進——2016年青年亞文化研究論略[J].青年探索,2017,06:71-81.
[3]劉悅笛,劉陶.當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結構與走勢——兼論亞文化與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適用性[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0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