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勛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在理論建設上作出重要貢獻。黨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論成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播音主持藝術是黨的喉舌,本文結合社會化媒體進行理論疏導與傳播,就十九大報告內容與學生進行互動,并考慮逐步建立全校十九大精神教學信息資源群,以實現資源共享與交互。
關鍵詞:思政課堂;播音教學;信息擴散
一、高校教學中的社會化媒體
(一)社會化媒體的界定
社會化媒體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Antony Mayfield在What is Social Media一文中提出的,“社會化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二)高校中社會化媒體的運用內涵
近年來,在社會化媒體更新換代之際,以其作為載體承擔的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實效性。學生作為社會化媒體運用的前沿,從使用者、傳播者、受傳者皆是新鮮血液。
教學活動中離不開三個關鍵詞:給予用戶(學生)、參與空間、新型在線媒體。傳播學早期發展,大多以傳播者的角度出發,研究傳播效果等。而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中,給予用戶即是對受眾話語權的讓渡,讓其擁有發布信息、表達觀點與態度的平臺和工具,使用戶與媒體有機結合一起。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始終,信源單一甚至有強行約束規范傾向,控制傳播者的言行。
在課堂中,為了實時保持受眾(學生)的注意力,改變單一傳播模式,利用微信公眾號,發起多種參與性較強的活動,轉讓編輯、發表信息的權利,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傳播是發生在具有社會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以滿足雙方需求為宗旨。這一切是以為受眾提供表達意見的權利和渠道為前提,參與雙方由于此次傳播活動,對其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二、信息化教學中思政教育信息的擴散過程
傳播學中羅杰斯(Everett M. Rogers)提出擴散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 擴散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在原有傳播信息基礎上,通過不同受眾及多重渠道,實現信息的增值,從而擴大受眾間交往。以公眾號有關《喜迎十九大,共敘家鄉新變化》為主題,開展系列節目為例,選題兼容離家在外的教師與同學,通過文本的嚴格審查與把關,開展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專題節目,其中以采訪收集有關教師對家鄉的回憶、寄語。在傳播內容上選取共鳴性較強的文本,傳播渠道線上線下并舉,實現信息擴散的原始力量。在一期說到東北地方特色時,公眾號中上傳節目,并利用新聞圖片、教師風采照片,引發傳播者和受傳者話題探討、線上評論。
同時每一次的線上討論都由當天節目的主持人輪流坐鎮,提供文本內容,引發討論熱潮。在上傳、主持話題討論時,學生要及時更新信息、上傳音頻、視頻、回答討論專區,大量儲備新聞延伸點,提高了學生對新聞敏感和選題的把握,也是對學生進入到新媒體工作環境的提前鋪墊。
三、信息化教學中的思政播音課堂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十九大新論斷與精神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恰當融入到播音課堂教學中,也是播音主持教學教研中的重要課題。
從內容和傳播方式上,進行了嘗試。
內容輸出方面,上鏡課中,學生要進行深度新聞評論與分析。在一周的準備時間中,學生搜集至少兩條國內新聞,以說新聞或出境播報的形式,對該條內容進行三方面的深入解讀,首先該條內容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環境,即背景的分析;其次運用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有關新論斷或新思想再加以輔助闡述;最后總評該內容由此會產生的社會效應。這就規范了新聞選題內容,查閱大量資料,加強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將黨的思想、重要會議等相關內容,可以進行有邏輯的梳理。教師對社會錯誤思潮和學生思想困惑進行梳理和引導,進而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思政課堂融于生活,規范學生言行。真正做到“接著講”“對著講”“講得活”。
傳播方式方面,結合本專業實踐性質的特點,將思政課堂放到紀念館或博物館。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針對有關先進革命人物、國家或地區的歷史變遷等參展項目進行義務講解工作。增強愛國主義信念和民族榮譽感。系內舉辦講解心得報告會,并借助音、視頻加強傳播效果。
社會化媒體以其獨有的傳播載體和高效覆蓋范圍,在信息化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將思政課堂嫁接于社會化媒體中,尤其在播音教學的實踐運用中,使學生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何道寬等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14.
[3][美]埃弗雷特.M.羅杰斯,辛欣譯.創新的擴散[M](第4版).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4]林聚任.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5.
[6]大衛.柯克帕特里克.Face book效應[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10.
[7]高菲.新媒體傳播的強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