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應把主要經歷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
一、合理利用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展,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有其必然的聯系。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做“降格處理”。
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有的是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的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給予必要的提示,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新知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達到掌握新知識和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究新知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新授知識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一環,也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新授知識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講解要生動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問題,充分運用直觀教具,注意邊講邊練。這些做法都能發展學生能力,我們應該繼續運用。
例如“發現法教學”就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發現法教學又稱問題教學法。這種發現教學法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需要,而在教學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這種教學法的一般過程是:①提出問題;②讓學生根據教科書或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學習和體驗;③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解決問題,自己發現數學的法則和規律。這里舉個課堂實例說明一下: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課前,每個學生用厚紙,預先做好30塊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課上,先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練習紙,上面印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塊一塊地擺,直接度量練習紙上各種長方形圖形的面積。然后教師提出問題:“一塊一塊擺固然能測量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太麻煩了,而且圖形大了,如操場、教室、田地等,我們能一塊一塊地去擺吧,能不能想出另外的辦法呢?”問題提出后,少數優秀生立即舉手,這時不要他們急于回答,要求大家先認真閱讀教科書,然后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測量長方形面積只要量長方形的長和寬就知道了。
師:為什么呢?
學生:因為一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它的長和寬所含的厘米數的乘積。
師:能不能寫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公式呢?
生: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首先教師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并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2.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3.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正方體的所有特征。
4.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是培養學生不同能力的前提條件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也應該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較為明顯的不平衡性,與此對應,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統一教學的形式,大膽創新,做到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重視梯度教學策略的使用,做到有針對性,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做到使大多數學生邁大步,程度稍差的學生不落伍。與此同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找出相應的知識要點,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理解相應的基礎知識,最后,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系統的反饋功能,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到因材施教。在布置作業上,數量以及難度也要采用梯度策略,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分層布置作業。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出示了這樣四個題目:
1.車站堆放36噸貨物,運走了35%,運走了多少噸?
2.車站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35%,恰好是10.8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3.車站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35%,還剩25.2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4.車站堆放一批貨物,第一次運走了全部的20%,第二次運走了全部的15%,共運了7.2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在練習時,讓學習程度中下等的學生做第1、2題,中上水平的同學在做完1、2題后,再開動腦筋做第3、4題。這樣,不僅使多數學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數學生能“吃的飽”。這樣的分層練習不但在課堂上進行,在課后的練習中,我也采用這樣的方法。有能力、學習好的留一些難題,中、下等的學生留一些較簡單的習題。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這樣才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有效的提高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