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目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卻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因為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都是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經由社會化的歷程逐漸發展起來的。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學生的道德發展大致分兩個階段,即十歲以前的學生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多半是根據別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十歲以上學生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根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斷具有客觀性,表現為向學生發出命令的權威性,依賴于發出命令人是否在場。如不在場,命令失去權威,違反命令只會引起學生短暫的不安。而自律則是學生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所支配,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于成熟的標準,根據這種自律道德是同伴、群體之間取得的協議認定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以修改規則。這種規則是不同個體間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原則相對立。因此,學生的道德認知從他律教育、培養、發展、完善為個體自律,是班級道德教育重要任務,讓學生在他律教育、督導、評價中促成自我道德認知的提升,自覺規范、調適自我行為方式,把他律內化為自律行動,是當前學校班級管理與教育的主要建構目標之一。
一、高級活動中學生自律行為養成的心理發展歷程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學生在班級情境中因為受到他人行為表現刺激和影響而學習到新的行為,但此新的行為的獲得,則是學生經由觀察模仿的歷程。學生在班級社會化活動的觀察學習中,逐漸產生替代學習,由自我觀察而學習到新的某種班級社會化行為。而學生自律行為的建立,是學生根據自己價值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為,從而規范自己去做自己在班級中認為該做的事,或避免自己不應該做的事。顯然,培養學生行為自律,是班級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無論是學生消極遵守班級制度,或是積極地表現道德行為,都是先從培養自律行為做起。不過學生的自律教育都是由他律管理開始,循序漸進,隨學生人格的成長、獨立與完善,逐漸由他律學會自律,從自律發展為自治。
班級活動中,學生自律觀念不單純是由外控管理來強制養成的,也可以由觀察模仿等過程獲得。從道德認知發展歷程看,學生自律行為的心理發展須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自我觀察。指學生個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觀察與自省。自我觀察可以在某種行為表現的當時,也可以在某種行為表現之后,前者通常稱為自覺,即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后者通常稱為自省或反省,即檢討自己做得如何。對養成學生自律行為而言,單是自我觀察就會發生效果。使用自我觀察時最簡單原則是讓學生自行記錄行為結果,記下何時何地做了何種不當行為。如對缺交作業行為矯正中采取讓學生每次犯錯后,把不做作業的事實如實記錄下來,通過反復強化,不久發現學生拖延作業的行為大為改觀。針對我們班的姜某豐同學不愛寫作業的情況我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效果非常好,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里,他不完成作業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2.自我評價。指學生個人經自我觀察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行為標準評判行為(包括自己和別人)的標準,是由成人教導的,學生的自我評判也是經由觀察學習向模范學生學習來的。學生在社會情境中,觀察示范人物(教師、同學、英雄人物等)所采取的標準及成功后獲得的獎勵或失敗后受到的懲罰的間接經驗,以替代學習的方式,建立起對自己或對別人行為的評判標準,即自定標準。
3.自我強化。指學生按自訂標準評判過自己的行為后,在心理上對自己所做的獎勵或懲罰。在此情況下,學生受到的獎勵或懲罰,施者與受者都是個人自己,故而稱為自我獎勵或自我懲罰。自我獎勵是個體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肯定與認可,在意義上正符合正向強化原則,自我懲罰是學生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否定,否定后如果知過能改,改以正確行為替代其錯誤行為,從而免除因自我懲罰而引起的心緒不安與愧疚,在意義上恰符合負向強化原則。因此,以上兩種自我強化方式,在個體心理層面上的自我反省過程中起到定向激勵的作用。可見,自我強化在養成學生自律行為方面有著積極意義。
二、在我的班級中我是這樣制定管理方案的
深化自律意識,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上的自辨能力,文化的自學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體魄上的自健能力,行為上的自律能力。所以,班級管理操作應不斷強化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發展,使學生在教育實踐中能自律自控。
1.實施“班級能力組換制”。活動內容:包括輪流值周制,值日班長制,雙委會制,單組組合制,崗位承包制等。活動目標:給學生提供各種鍛煉機會,增強主人翁意識,強化學生的道德自律、自我成功意識培養。
2.創設優化學風系列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包括:①開展各種學科知識能力競賽;②優秀學生及進步生學習成功經驗介紹;③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活動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創設良好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正當競爭,在競爭中找差距,不斷自我完善,學會行為自律、道德自省。
3.固化自律,加強多層面溝通。活動內容包括:①定期召開主題鮮明的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發揮社會輿論監督功能;②與家長共同簽定自律合同書;③堅持寫“道德日記”或周記;④開展學生操作自評、互評、組評活動;⑤參與社區義務社會實踐;⑥嘗試柯爾伯格“公正團體法”。活動目標:強化在社會及家庭中的自律意識,促成道德自律,學會在交往中協作,在協作中自律,并能通過社會化實踐養成道德自省、行為自律,實現“公正”與“團體”之間的平衡。
總之,實踐表明,調動家長、學生積極性,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形成教師、學生、家庭三者合力,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服務,由他律中學會自律,由被動生活轉為自主自治,符合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學生個人道德情感發展需要,更有利于培養面向21世紀的具有自我分析、自我評判、自我完善和具有強自制力的未來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