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現代數學教育觀認為,數學教育過程就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交流等多種活動,理解與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所以學生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與引導者。下面我將以此理念為指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明我的構思與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在學生學習了多項式乘法之后,自然過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項式的乘法,是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的典型范例。對它的學習和研究,不僅給出了特殊的多項式乘法的簡便算法,而且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簡等內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完全平方公式的學習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作為初中階段的第一個公式,它能讓學生感悟換元思想,整體思想。感受數學的再創造性,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新課改的精神在于以學生發展為本,能力培養為重,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與結構,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目標為:
知識目標:會推導驗證平方差公式,能說出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會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及真確運用公式。
難點:公式推導的理解及公式中字母意義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
在知識的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了整式的乘法,尤其是多項式乘多項式,許多學生往往漏乘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因此要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對平方差公式不容易理解,容易造成在做題過程中不能準確的應用,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準確的講解。心理上,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法分析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本課實際,采用自主探索、啟發引導、合作交流的模式開展教學,從特殊兩項式的乘法中發現規律,又通過多項式的乘法的法則及探究圖形的面積兩方面進行驗證,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舊到新,由學到思,由思到知識方法的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診斷測試、引入問題
新知識的引入,往往生長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上,所以我設計了幾道特殊多項式乘法的計算,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較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識,同時也揭示新知識與以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計算下列各題:
(x+2)(x-2) (1+3a)(1-3a) (x+5y)(x-5y) (2y+z)(2y-z)
在學生獨立完成,相互糾錯之后,我把解題過程用多媒體展示方便學生觀察。
(二)探究新知、發現結論
為了引導學生得出平方差公式,我設計了“想一想”的三個問題,以問為主導,給學生思想上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第一關:觀察猜想
“想一想”:(1)觀察以上算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等式左右兩邊具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有什么猜想?
(2)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你的猜想嗎?
(3)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猜想嗎?
2.第二關:推理論證
(1)推導平方差公式:
(a+b)(a-b)=a2-ab+ab-b2=a2-b2
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有了前4道題做鋪墊,難點自然突破。大多數學生都能用多項式乘多項式完成。推導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公式的來源。然后引出本課的課題。之后我讓學生觀察公式特點并用語言敘述公式,經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及相互補充后得出結論:等號左邊是兩數和與這兩數差的乘積,等號右邊是這兩數平方的差。
(2)幾何驗證:
如圖,邊長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個邊長為b的小正方形:①請表示圖1中陰影部分的面積;②小穎將陰影部分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如圖2),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積嗎?
比較①②的結果,你能驗證平方差公式嗎?
(三)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例: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①(5+6x)(5-6x) ②(ab+8)(ab-8)
③(3a-2b)(3a+2b) ④(-4k+3)(-4k-3)
師生共同完成第一題,學生口述,教師板演,規范書寫格式。剩余的三道題學生獨立完成,選取幾名同學的解題過程在投影儀下展示。對做的好的同學進行鼓勵,有問題的同學分析其問題所在。通過這一例題,讓學生概括出利用平方差公式解題的關鍵,首先看是否符合公式的特征,其次要分辨清相同項和相反項,找準a和b,寫成兩數平方差時要加括號,最后化簡。
五、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認識了什么?
(2)什么樣的式子才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3)你會表述平方差公式的內容嗎?會用字母表示嗎?
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理清本節課新知識的思路,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活躍課堂氣氛有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