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黨恩
摘要:侵權法是治理風險社會的基本法,風險社會的治理,風險控制和合理分配社會剩余風險均需要侵權法來回應。而社會治理隨著風險社會的形成面臨新的要求,侵權法的內在變化也會由風險社會而引發,往返循環互相作用。本文分別探討了當下形成風險社會的原因,提供了數條治理風險社會的措施,并提出了應對當下風險社會需求的侵權法的轉型方向。
關鍵詞:風險社會;侵權法;治理
一、風險社會的成型原因及治理
(一)成型原因和治理需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變革,多種社會風險的特征呈現了出來,如多發性、潛在性和復雜性,因此如何治理風險社會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新議題。當代社會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變革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代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巨大的變化之下,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法律也會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如化學合成、電子通信技術、高層建筑等,雖然給人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其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危險也隨之產生,侵權法會因為受到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的影響而不斷修繕。加上社會普遍出現的隱私侵犯、生活環境破壞等系列諸多問題,侵權法應時代的要求也在逐步轉向實質公平。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法律作為社會的反映而存在,有義務正確激勵、引導科技的發展,實現風險防范技術的進步并逐步降低風險。社會結構的負面變化是風險社會形成的實質因素,這都進一步加劇了風險在數量和程度上的指數。治理風險社會的需求隨著風險社會的成型而同步產生,國家政策和法律在變革的時候,這些因素都需要綜合考量。
(二)治理的方法策略
直接風險控制和風險分擔是法律應對風險的一般策略,其中的風險控制一般分為風險預防和控制策略,是指禁止行為等一些通過提前預防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策略;而剩余風險在實現風險控制后的再分配就是分險分擔,可從一方向另一方轉移,也可向社會轉移實現共同承擔。風險預防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迅速發展三個階段。風險預防的適用范圍也從環境的污染治理,到了現在仍舊不斷擴大的適用范圍。隨著社會發展趨于民主和法制,國家有義務對風險社會進行介入治理并實現風險預防。這是因為風險具有多元化和復雜化等多種特點,當前社會形態的自由和自治無法形成整體應對社會風險,國家通過法律法規進行介入,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尷尬境況。
在危險制止方面,首先要分清的就是風險和危險的區別。由于危險的狀態比風險嚴重很多,所以在風險控制上要明確制止危險的原則。這就要求在進行社會風險治理的時候,認識到這種社會形態產生的原因并實施相關的政策進行預防和制止。危險的制止原則是指即將爆發的風險和對危害行為的控制,危險狀態一般也是持續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會呈現出復雜的多樣態,而風險隨時可能會轉化為危險,為了保證危險被終止發生,對于后果可能是危害的行為必須嚴格制止。例如剎車可能潛伏性故障的汽車,或者超量的食品添加劑等,都屬于暫時沒有呈現危險狀態,但是長時間持續處于風險期。為了避免危險的發生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召回汽車和在食品包裝上注明食品添加劑長期累積食用的危害性等,這就是危險制止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風險造成的損害后果無法被完全控制,即使是再有效的風險控制,也依舊會存在剩余的風險,這是因為風險危害具有潛在性。剩余風險在進行社會分擔的時候,存在是客觀存在著的風險,但是一般是容易被忽略的隱形的形式,是對風險社會較為有效的治理方案。
二、借助侵權法的轉型實現風險社會的革新
(一)侵權法轉型的風險社會背景
侵權法在進行功能調整時參考的基礎是矯正正義,而社會公平又會影響到矯正正義的發展過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矯正正義理論的建立也會參照危險為標準項,這都不斷影響著矯正正義的修正。因為考慮到風險社會的存在形態,同時作為風險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侵權法的不斷修訂需綜合考慮矯正正義存在的價值。按責任分配行為和結果,不一味只注重對錯,個人權利救濟和社會安全的維護均要得以體現。這樣的侵權法才能合理分配社會風險,適應風險社會的基礎需求。社會觀念能直接或間接對法律制度造成影響,風險社會體系下的個人的行為自由和安全應該在侵權法中得以包含。侵權法在修正的過程中要以解決侵權行為糾紛為目標,同時考慮進行損害分配時的公平性。再有就是對收益和危險并存的行為進行協調,實現對風險的良好控制和合理的風險分配。綜合來講,現代風險社會下的侵權法是以矯正正義為基礎的,能夠對各項社會行為進行合理的規范治理,并能夠做到對利益和危險的公平合理分配。通過對侵權法的追根溯源不難發現,在當代風險社會的需求和不斷的作用下,侵權法的本質是混合型的正義觀。
(二)侵權法的轉型需面向風險社會治理
侵權法的內在變化和正義理念的革新均能被風險社會所影響,侵權法的制定不僅能幫助社會成員對權利實現救濟,還能對安全和諧的社會構建提供法律保障。在風險社會的治理中,侵權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應風險社會的需求的不斷變化,侵權法的轉型不得不面對風險社會的需求。風險控制和合理的風險分配都是侵權法在轉型時首先要考慮到的問題,對于個人權利救濟的關注點也逐步轉移向了風險社會本身。傳統的侵權法較為被動,一般當損害的結果出現之后侵權法才真正派上用場,而新時代風險社會亟需侵權法能夠承擔起風險控制的工作,所以侵權法也需向事前機制轉型。這樣,侵權法可以在事故發生之前就進行規范、約束和激勵,能夠使損害減少。這時侵權法的轉型重點應放在激勵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并通過法律法規抑制潛在的危害。為了滿足風險社會的需求,侵權法在制定的時候首先要把重點放在建設風險控制制度上,促進風險社會形成安全的秩序以完善侵權法對風險的控制功能;其次在消除社會剩余風險時,侵權法的制定要保證社會風險的合理分配;最后要綜合考慮整個和會形態,突破原有的救濟結構。
三、結束語
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變革,雖然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飛躍,但是也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和危害。為適應當下風險社會的發展需求,傳統的侵權法已經適應不了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侵權法在適應風險社會而轉型的過程中也需要綜合考慮。當代風險社會下應時而變的侵權法也需要承擔風險預防和風險分擔工作,構建機制時應該考慮到整個社會集體,不僅僅是個人上的權利救濟,著重點不斷向減少和消除風險靠攏。
參考文獻:
[1]何國強.“風險侵權法”的理念及制度邏輯——從對高空拋物致害責任制度正當性的論證展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
[2]勞東燕.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J].中外法學.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