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晶晶
信息技術教育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跟蹤新高技術的能力,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采用實踐教學方法進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實踐過程中教無定法,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做好教學,認真工作
即認真鉆研教材,新課程標準,學習新課程理念,認真備課、上課、輔導,把教學六認真工作作為提高成績的主渠道,使學生學有收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興奮,激發學生學習微機的興趣,感受因特網的魅力,開展查詢信息比賽,打字比賽,小報制作比賽,使微機特長生脫穎而出,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立微機課外興趣小組,這是大多數學生樂于參加的課外活動小組,給學生補充講解Flash MX,Dream weaver MX,制作動畫、網頁等相關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布置安排學生動手的調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充實,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充分感受網絡的魅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于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開展分層教學,布置作業設置A、B、C三等分層布置,課堂上照顧好好、中、差在三類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優生提升能力,扎實打牢基礎知識,對差生,一些關鍵知識,輔導差生過關,為差生以后的發展鋪平道路。根據目前我們存在的問題、學校的實際與學生發展的需求,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應從以下幾方面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職責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所以,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切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打下扎實的基礎。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質量
不打無準備的仗,上課也是如此。在上每一節課前,我們要精心備課,而集體備課則可以更好地發揮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因此,我們備課組認真組織每兩周一次的集體備課,認真作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只有在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我們走進課堂才是有效的。
3.注重課堂藝術,加強修養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是我從教以來,至今才明白的一個道理,這門藝術不同于其它藝術,她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努力,加強修養,方能在這門藝術中有所作為,方能引領孩子們進入神圣的殿堂。
4.改進學生評價,促進發展
以往的評價過于功利,評價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我對于考察內容進行改變,一是加強信息技術操作的評價,可以用競賽、上臺當小老師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對于學生在競賽中獲獎或拿到證書的學生可免于學期測試;二是根據學生平時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不在乎作品完成的時間與過程,只在是自己親自動手做的,讓學生體驗過程,感受成功。三是信息素養的評價,如:學生對電腦房的使用規定的遵守程度,對電腦操作的負責程度,及信息技術學習過程的態度情況。
二、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教學過程是非常實在的過程,忌的是教師空談。自然科學的教學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就是這么個道理。你說氫氣能燃燒,學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認同,除非你給他看一下實驗的結果;你介紹電腦的各種種功能時,他會覺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們不得不相信。在計算機系統組成中,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也會非常自然的,硬件、軟件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了;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語句寫得對不對,程序能否實現所要求的功能,在機器上運行一下,馬上就能知道。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已經解決,也不會留到課后,或者是下一次課。
三、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的媒體也多是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進度,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有能力的教師最好根據學生的情況自制一些教學課件進行個別化教學,使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園網的網絡資源,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的教學,適當開放服務器的部份資源,讓學生自己上校園網獲取各自所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生的自學能力,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五、實踐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驗
不同學校計算機資源的配置是不一樣的。筆者以為,教無定法,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目前,學校為信息技術教學配的是單機房或者是無盤工作站的網絡機房,還有一個或幾個為各科教學而設的配有大屏幕實物投影儀的多媒體教室。在這種配置情況下,整個教學過程若在機房進行,邊講邊練,會產生以下的問題:由于學生的操作不能統一管理,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自顧自的操作,課堂紀律較差,教師的講授效果甚微。對于這種配置筆者推薦一堂講、一堂練的模式,這"一堂"并不是一個量化的概念,將課時一分為二,一半上機,一半上課,而是根據實際需要,有時在教室上課,有時在機房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