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全
摘 要:紅四方面軍當年在川陜蘇區,一面反對封建迷信,一面加強文物保護。制定正確、合理、科學的保護政策,強化了宣傳措施,在戰爭中注重文物古跡保護,硝煙散盡,使后人更加懂得保護文化遺產,讓藝術遺產更加璀璨奪目。
關鍵詞:紅四方面軍;政策;措施;文物保護
在大巴山南麓,很早以前就被我們祖先開發,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光彩奪目的文化藝術遺產。其中尤以廣元皇澤寺、千佛崖,巴中南龕、水寧寺,通江的千佛崖等地的摩崖造像和名勝古跡最為著名。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從入川建立川陜蘇區,到1935年初撤離,對蘇區眾多的文物古跡,實行了全面保護。
一、正確的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
中共川陜省委在《省委關于和反動團體斗爭的決議》中強調指出:“嚴格反對亂打菩薩、廟宇、亂拆祠堂祖墳等幼稚行為。”川陜蘇區之所以能貫徹執行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支宣傳貫徹政策的龐大隊伍。
(1)領導親自抓宣傳教育工作。張國燾在《勝利了!做些什么》為題的演講中這樣強調:“對于此地,關于群眾方面,在落后農村中,老農婦甚至千百萬群眾都迷信在憂忽迷離之間,隱然尚有神明的保佑,祖宗菩薩的迦護。但是我們為去掉這些迷信絕不是用打菩薩、毀廟宇,強迫地逐出端公、和尚、道士說能成功的”。要靠“自己捏兩把汗來種田比燒香求谷子靠得住多了”。“想單用行政手段來解決這些事件是最大的蠢蟲,只有深入站在群眾中間,用一切群眾的日常生活所能體驗的方式,不要鄙視任何落后的表現,耐心地解釋和組織工作——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起點”。
(2)充分發揮了群團組織的力量。當年川陜蘇區的群眾團體是一支龐大的隊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宣傳貫徹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共青團川陜省委要求蘇區廣大團員,要發揮模范先鋒作用,號召各級團組織“以后每年每月內,要各鄉開一次群眾大會,來宣傳識字和反迷信工作,告訴群眾只有團結在共產黨領導之下,保護蘇維埃,才是窮人真正的出路”。“各級團部要多多的出版一些很通俗的科學常識的小冊子,多作科學的講演,來養成群眾的正確思想”。為了讓廣大群眾便于接受,他們將反封建迷信的內容,編成歌曲,在廣大青年中普遍教唱。川陜蘇區在召開的勞動婦女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向廣大勞動婦女作了這樣的指示:“反封建迷信,組織反宗教大同盟,經常進行宣傳工作,阻止婦女去燒香求神,指出一切天堂地獄、因果、輪回的說法,都是欺騙勞動婦女和一切工農群眾,替地主資產階級效力”。并著重指出廣大勞動婦女是受封建迷信最深者,要獲得這一解放,必須砸碎這一精神枷鎖。由于川陜蘇區有這樣一支宣傳保護文物古跡政策的強大隊伍,故這些政策和措施才得到了實施和采納的保證。
二、戰火紛飛 文物古跡絲毫無損
根據地時期,戰火紛飛,紅四方面軍在川陜蘇區短短兩年多,不僅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大的圍剿(“三路圍攻”、“六路圍攻”),還成功地取得了三次進攻戰役(儀南、營渠、宣達)的勝利……足見當時戰爭之頻繁。戰斗中,炮火、槍彈對文物古跡有著直接的危害。然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對取得戰斗的勝利,與保護好文物古跡有著清醒的認識,那就是既要取得戰斗的勝利,也要保護好文物古跡。
例如: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在巴中縣城南二里的南龕山,進行了激烈的反擊戰。而南龕山,有馳名川北地區的上千余尊神態生動,鑿刻精美的摩崖造像,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的詩、詞、歌、賦、寺廟、亭閣。在這樣風景名勝區擺戰場,那些文物古跡隨時都有被毀掉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免于戰火的破壞,“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同志,在作好反擊戰部署后,親自到巴中城南南龕,指示部隊要注意群眾紀律,要注意保護歷史文物”。老紅軍羅純州曾回憶:“一天我隨同徐向前總指揮從城里到大連山察看地形,路經南龕坡時,徐總觀看了摩崖造像,并對一連同志指示說:‘要同志們注意,不要破壞了文物,要好好保護。還叫我留下作宣傳。”有徐帥這樣遠見卓識的總指揮,和廣大指戰員在戰斗中的精心保護,盡管“南龕反擊戰,連續進行了進三天兩夜,敵人舉行了數十次反撲,數百人以上的反撲,約有十次,”“紅軍抓住戰機,在第三天下午,全線發起猛攻(南龕、西龕等各個陣地)窮追猛打……”但是,那眾多的文物古跡卻沒有受到一點損害。1984年和1987年,徐向前元帥先后兩次接見了川陜蘇區巴中赴京匯報的同志。在匯報交談中,徐帥除對巴中南龕石窟文物古跡非常關心,還滿懷深情地詢問了現在對這些文物古跡的保護管理情況。當徐帥聽到巴中南龕摩崖造像現尚存完好,他滿臉露出興奮,再三告誡:“這些文物古跡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非常難得的寶貝呀!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可真不容易啊!”
如今遍布巴城四周的摩巖造像,其石窟藝術舉世聞名,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多次來巴中考察,它始建于隋,興盛于唐,迄今保存完好的有55處,521龕窟、7200余軀,其中,隋唐佛教藝術18處,6800余軀。被中外專家譽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摩巖造像石窟群,規模宏大,雕刻玲瓏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巴城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打造巴中文化名市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文化旅游的一大亮點。
綜上所述,當年紅四方面軍這種珍惜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那些保護文物古跡的動人事跡,以及破除封建迷信,重在宣傳教育的寶貴經驗。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繼承發揚。
參考文獻
[1]《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選編》上223-224頁.
[2]《張國燾問題研究資料》385-387頁.
[3]《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選編》下699頁、223-224頁.
(作者單位: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