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芳
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厘清政府、社會、市場的各自職能定位,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思路、新模式,真正建立網絡化覆蓋、高效能運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創新模式,改進財政投入方式
一是要加大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建立財政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將文化投入作為財政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文化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
二是要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圖書館新書購置、文化館組織文藝、博物館書畫展覽和文化講座等活動。支持完善市鎮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物。
三是要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強化政策支持文化單位深化改革。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制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經費補助方案,確定經費補助標準,保證單位免費開放后正常運轉。支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改革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方式。將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作為確定財政投入的重要依據,實行按項目撥款和以獎代撥,逐步將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的無償投入轉為國有資本金投入,推動國有文化資產優化配置和結構調整,引導轉制單位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多措并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一是要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以投資建設的形式,建設民間文化文化設施,如民間博物館、劇場等,以“民辦政扶、民享政補、民營政管”的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出臺政策,激勵企業和個人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捐贈。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對企業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興建各類文化場館設施,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既提高企業文化設施使用率,又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二是要引導社會力量運作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實行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市場經營管理機制,最大程度實現政府、企業、群眾、社會的多方共贏。鼓勵企業、民間組織或個人投資舉辦或參與運作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動。積極探索調動民間資本冠名贊助公共文化活動的途徑,多渠道籌措文化活動資金。
三是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組建專業性的文化演藝公司,采取“政府采購、公司運作、全民享受”的服務外包運行方式,放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資金扶持、等級評估、指導培訓、培育精品等方式加大對基層業余文化團隊的扶持和激勵,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活動。引導一批有文藝專長的業余骨干和熱心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志愿者組建文化義工隊伍,配合政府主動介入基層各項公共文化服務。
三、因地制宜,貼近群眾實際需求
一是要實現文化惠民工程全覆蓋。深入實施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電影放映文化惠民等工程,不斷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是要優化升級文化服務設施。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工程,高質量建設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創新開展“文化下鄉”、“文化服務月”、“文化大集”等活動,對農村文化大院、文化設施進行優化升級,對農家書屋進行數字化改造,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檔次。
三是要繁榮豐富文化服務項目。深入基層開展科技培訓、文化惠農等文化服務活動,給群眾送去實實在在的“文化大餐”。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組織演出團體 “送文明、送藝術下鄉”。舉辦市民、農民文化藝術節、“文藝演出進社區”等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傳承民間優秀文化藝術品種,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通過獎勵扶持等措施,引導各社區、各鄉鎮建立特色舞蹈隊、秧歌隊、莊戶劇團等,不斷開啟群眾文化生活新風尚。
四、與時俱進,創新服務供給手段
伴隨文化傳播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人民群眾的文化接受習慣也呈現新的特點。應立足基層特別是農村的具體實際,積極探索集中配送、連鎖服務、流動服務等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切實解決長期以來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跟不上的問題。尤其是要抓住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機,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網絡劇場、“公共電子閱覽室”等新興文化服務平臺,努力構建數字化的現代公共文化供給網絡。
一是要建設文化服務網絡平臺。整合現有人力資源,成立專門的網絡文化傳播和服務機構,利用新興的網絡媒體,結合“三網融合”工程,依托既有的政府網站、文化部門網站以及地方網絡社交平臺,及時更新發布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資源。引導群眾參與健康的網絡社交活動,并吸納民間網絡文化人才參與本地網絡文化建設,形成良好互動,主動搶占網絡文化傳播陣地。
二是要積極利用手機等新媒體平臺供給文化服務。在手機用戶大幅增加,手機服務不斷創新的大環境下,立足群眾文化社交活動的新動向,積極利用手機QQ、手機博客、手機微信等新型的自媒體平臺,創新方式,創作和發布適合手機用戶享用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資源,改變傳統的人力文化輸送為網絡輸送,節約文化供給成本,提高文化供給效率,擴大文化供給覆蓋面,實現文化供給的與時俱進。
三是要延伸拓展文化服務渠道。立足社情民意,及時調整文化服務策略,對傳統的文化服務供給手段進行創新提升。發揮廣播、電視傳統主流媒體的主陣地作用。開辦廣播電視新聞欄目,以群眾的視覺切入,鏡頭對準群眾,反映社情民意,疾呼民生,為群眾答疑解惑,為廣大百姓提供資訊服務。實施黨報利民、信息惠民工程。創新黨報黨刊的發行方式,實行網絡發行,掌上閱讀。不斷增強黨報黨刊的可讀性,適當嵌入便民惠民服務窗口,開設各種專欄,向社會發布各種招工用工、招商信息等。改變過去單純文化服務為適時文化技術服務,根據群眾所需,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技術下鄉、進社區、進學校等活動。改變過去“送什么看什么”為“需要什么送什么”新服務模式。
(作者單位:張北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