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嘉曜
摘 要:本文以網絡輿情為視角,介紹了網絡輿情、網民心理等相關概念,分析了網絡輿情中的網民心理的表現形態及特征,闡述了網民心理助推網絡輿情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政府治理策略
關鍵詞:網絡輿情 網民心理 政府治理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網民逐年增多,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超過7.51億。在2017年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涉及到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時事政治、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教育輿情等。因網絡輿論話題的不斷增長,網絡輿情引發社會的關注,對政府有關公共網絡輿情監管與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中的一些矛盾也凸顯出現。在網絡輿情中,網民的心理過程也呈現出了較為復雜的特征。因此,以正確的方式引導網絡輿情,化解危機,研究網絡輿情中的網民心理是有現實意義。因此,研究分析網絡輿情中的網民心理,提出政府治理相關策略,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重要價值。
二、相關基本概念
(1)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的內涵與“民意”類似,但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以網絡為媒介。網絡輿情會以某個社會事件的開始、經過、變化過程和結果而不斷變化。網民在網絡平臺上表達個人的態度和意見,通常是對社會事件的一個即時反應,也對社會事件產生了即時影響。網絡輿情集合了網民對社會事件的態度、情緒和行為傾向。
因此,網絡輿情是一定時期內群眾社會心理的一個集中反映。
(2)網民心理的內涵
社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網民的群眾心理研究研究較多,但目前尚無統一定義。筆者認為,“網民”是網絡平臺上,通過多種形式接收和傳播信息的人。而“網民心理”真是“網民”在上網過程中的行為背后的心理狀況。網民們有自己的一種特定的方式去影響網絡輿情的發展,他們通過互聯網技術,了解調查收集多方信息。
網民心理具備社會心理中個人心理與群體心理兩種特點。在個人心理到群里心理、個人行為到群體行為的過程,某種程度而言都是形成網絡輿情的一個過程,他們反映出了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心理狀態或者不同的心理傾向。
三、網民心理在網絡輿情中的表現形態及影響
(1)網民心理在網絡輿情中的表現形態
目前網絡輿情中,網絡言語暴力與網絡謠言的出現形式最多,對社會及政府工作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①網絡言論暴力
互聯網的產生,給予人們在言行上比較自由表達的平臺。網名在網上對社會的作惡、不公進行譴責時,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情緒化傾向。有些時候,從理性的心理判斷被引向不理性的行為,例如:言辭充滿攻擊性甚至謾罵辱罵,從而形成了網絡言論暴力,將網絡輿情的核心或者人物推上話題的風口浪尖。網絡言論暴力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網民個人修養、綜合素質不高,也和某個事件發生時,網民當下的心理狀態相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主要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在海量信息的網絡世界中,信息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網絡語言暴力,是指在網絡世界里以言語的形式、對特定的人與事物進行謾罵辱罵的行為。
網絡言論暴力形成的開端,是某件事或某個人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在開放的網絡空間里,部分網名為了吸引其他網民的關注,通過暴力的言辭來吸引眼球,當網民不理性的從眾心理出現時,甚至會引起對當事人的無理由的辱罵和攻擊。
②網絡謠言
在網絡輿情中,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破壞力大等特點。網絡謠言與過去的謠言有很大差別,因網絡的開放性,很多時候,未經證實的謠言在在網絡平臺上肆意傳播,一旦沒有控制得當,通常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
網絡謠言在網絡輿情中也是網民心理一種畸形的表現。
(2)網民心理在網絡輿情中的影響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是網民對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社會公共事務的情緒與態度的總和。網民在網絡輿情中最直接的心理表現形式就是情緒與態度。
①降低政府公信力
網絡輿情的產生是因其發生的事情和人物,快速使得輿情的熱度在網絡上升,網民一旦出現非常不理性、情緒化的心理狀態,助推網絡輿情的產生,會造成嚴重后果。我國政府在管理和發布信息方面一直具有主動權,網絡媒體的興起改變的現狀,相較于被動的接收信息,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網絡自主發布觀點和意見,政府想要仍舊采用封閉式或者有選擇性的信息發布的方式,一旦被獲知真相,會極大地降低人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
②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從另一方面看,網絡中的輿情的掀起,有時候在可以反應出民眾的聲音。部分網民借助網絡平臺發聲也是現代社會中自由意志與公民監督權的體現。構建和諧社會,不僅需要人們合理發聲,也需要抵制虛假信息以及借機散布的謠言。但網民在面對負面信息時的產生的不理智情緒,在面對虛假信息時,很多可能被引導甚至利用,這會使得網絡輿情中參雜大量不利的信息,嚴重時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基于網民心理的網絡輿情中的政府治理政策
因網絡輿論話題的不斷增長,網絡輿情引發社會的關注,對政府有關公共網絡輿情監管與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立準確把握網絡輿情中網民心理的研判制度
政府建立輿情判斷制度,運用計算機、傳播學、信息技術等專業理論與方法,在互聯網上對隨時產生的各類輿情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與判斷。在無數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挖掘網絡輿情的本質,從而了解網民的心理特征以及把我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制定相關應急預案與解決措施。政府加強網絡輿情相關制度建設,是有效引導網絡輿情的根本方式。
網絡輿情研判流程主要包括輿情計劃、輿情收集、輿情分析和輿情公布等幾個方面。目前,網絡輿情研判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網絡輿情引導主體可以充分利用輿情研判平臺在把握網民心理的基礎上,分析網絡輿情,掌控網絡熱點事件,及時回應和處置。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空間里的開放性與自由性,使得部分網民會以為網絡世界處于法律維護的范圍之外,便可能造成違規、違法行為。因此,造成了諸如侵權信息、虛假新聞等多種形式謠言的產生網絡隨著社會改革的進行是在不斷的自我變遷和自我完善的,但進度較慢,需要法律的規范和指引。因此,為了維護網絡平臺上的自由和諧的發展,引導網絡輿情健康發展,防止不良影響的產生,政府通過加強立法,約束網民違規違法的行為是必要的。
(2)構建政府開放交流服務平臺,提高政府透明度
現代政府的一個特征是透明陽光的政府,政府信息的不斷開放對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保障社會和諧發展有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構建開放交流服務平臺,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強與民眾的交流與溝通,都有助于控制網絡輿情中網民不理性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世界里,網絡輿情中的網名心理狀態是復雜的。政府加強對民眾心聲的了解,構建開放交流的服務平臺,是很有必要的。
網絡議政平臺是政府建立的以政府宣傳和新聞為主導,與主流網站,包括中央級網站、各大著名商業網站及一些負有影響的論壇、博客、專題網站、學術平臺等構建交流、溝通和合作機制的平臺。
五、結語
通過上文中分析網絡輿情中網民心理,不難發現提出網絡輿情引導策略刻不容緩。網民心理及其行為推動網絡輿情往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向發展史,網絡輿情中網民的心理干預與疏導是政府治理關鍵所在。制度建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嘗試建立正確疏導網民心理的研判制度、心理干預制度是必要的。
政府構建開放交流服務平臺,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強與民眾的交流與溝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兩者相輔相成,不僅促進網絡平臺自由、規范的發展,也有助于政府不斷改進,提升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敏.網絡輿情事件中網民的心理演變機制研究——以北京“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J].傳媒,2018(10):94-96.
[2]郭媛媛.以社會感染理論探析在網絡輿情中的網民心理[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7):87.
[3]劉業進.網絡輿情生成傳播中心理群體的涌現機制[J].學術界,2016(06):28-36.
[4]田卉.基于受眾心理的網絡輿情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09):164-165.
[5]李菁,馬民,蘭月新.網民心理視角下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4,30(11):48-52.
[6]陳志霞,王新燕,徐曉林.從網絡輿情重大事件看公眾社會心理訴求——對2007-2012年120起網絡輿情重大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4,33(03):101-106.
[7]于建濤.網絡輿情的群眾心理[J].黨政論壇,2012(05):28-30.
[8]魏宏利.論網絡輿情形成中的網民心理作用[J].新聞愛好者,2010(01):45-46.
(作者單位:海南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