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毅
我國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黨中央也做出了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十八屆五中全會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既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又一次偉大創新。高等學校作為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時代重任。由此可見,新發展理念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同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越是在這種形勢下,越要加強黨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中;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各項工作,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黨務工作隊伍,是全面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2016年7月1日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努力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黨務工作亦應多一些黨建方面的行家里手。
構建高校黨務干部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高校的黨務干部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肩負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師生,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師生,把高校建成全社會的道德高地的歷史重任。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加強高校黨務干部工作隊伍的緊迫性
2013 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2013 年 7 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以及教育部黨組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2014 年 6 月,中央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中指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2014年10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下發了《北京高校發展黨員工作程序》。這一系列文件都表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對目前新形勢下在高校發展黨員,以及加強高校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視。而只有進一步提高高校黨務干部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升高校黨務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在黨員發展過程中嚴格組織發展程序,把握好新黨員的入口關,加強積極分子培養和預備黨員的再教育,才能保證黨對高校的領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形勢下高校黨務干部的素質和能力要求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新形勢下,高校黨務干部除了要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黨務工作業務知識外,更應該具備以下幾點能力。
一是扎實的學習研究能力。目前,黨務工作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日益增多,作為一名合格、優秀的黨務干部,要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并善于進行歸納和總結。對于新生事物,要勇于探索,利用多種科學的方法開展調查研究,通過開展查閱文獻、走訪實踐、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入的分析,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為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二是準確的判斷決策能力。黨務干部的工作對象是人,對工作對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才能保證黨務工作的時效性、主動性和超前性。面對問題,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運用理智的力量進行果斷決策,才能有效地控制大局,讓事情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三是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黨務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面臨的問題都比較復雜和煩瑣,而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是保證黨務工作良好運行的基本前提。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是指能充分調動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化解矛盾,解決沖突。只有處理好黨內外的關系、黨務工作與業務工作之間的關系、長期任務與眼前任務的關系,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四是突出的開拓創新能力。不論在理論抑或是實踐上,高校黨務干部都要通過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拓展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把優秀經驗“本地化”,把實踐認識“理論化”,要善于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新媒體等信息技術,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黨務干部發揮作用的有力保障
《管子·立政》指出:“凡將舉事,令必先出。日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激勵是激發和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過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管理的目標才有可能達到;人的積極性和發揮最大的潛能,離不開有效激勵。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給激勵做過如下結論:“如若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只不過是20%~30%,若施以激勵,一個人的能力則可發揮到80%,甚至90%。”激勵機制是指通過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使激勵主體通過激勵因素或激勵手段與激勵對象達成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存在的問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務干部的學歷、能力和人格魅力對提高黨建工作有效性至關重要。為了解高校黨務干部隊伍現狀,作者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體育學院等八所市屬高校中面向各級黨務干部發放了調查問卷。發出問卷260份,收回問卷256份,有效問卷250份。問卷內容涉及黨務干部的年齡、學歷學位、職稱等自然情況,對目前工作滿意度的判斷,與從事教科研等其他工作同齡人的比較,以及對構建激勵機制內容的選擇等。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幾個問題。
“重硬件、輕軟件”,黨務干部素質有待提高
調查的幾所市屬高校黨務干部35歲以下占35%、36~45歲占30%、45歲以上占30%;60%的黨務干部為碩士及以上層次;從事黨務工作10年以上的占70%;中級職稱占60%、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占20%。
“重使用、輕培養”,黨務干部隊伍缺乏規劃
根據目前黨務工作中問題的調查內容顯示,50%以上認為“工作壓力非常大”,55%認為“工作缺乏活力,缺少教科研機會”, 60%認為“晉升困難”;在“工作滿意度”方面的調查中,70%對“學校提供的進修和深造機會”不滿意;與同齡人在“工作成就感”“晉升渠道”“工作前景”幾項內容的比較中,50%以上都認為與同齡人相比有差距。
“重要求、輕關懷”,黨務干部職級待遇偏低
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對黨務干部的提升、發展和出路問題不夠關心,難以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在調查中,55%認為“工作瑣碎,業績得不到量化肯定”;95%認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建立黨務干部激勵機制”。針對激勵機制的內容,65%希望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并將考核結果作為交流、晉升的主要依據,60%希望提供職稱評審渠道。
構建高校黨務干部激勵機制的思考
針對目前高校黨務干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應從高校的實際工作出發,運用新發展理念的思想意識與價值取向,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著力建設好黨務干部這支隊伍,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改革“創新”考核評價制度
缺乏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考核標準,無異于“大鍋飯”。科學的評價機制對調動黨務干部創造良好業績,充分挖掘其潛力具有重要作用。實行工作績效考核應建立客觀性、可比性和時效性的目標任務體系,較全面地反映黨務干部的綜合表現;考核評價標準既要重素質,也要重能力;既要看工作成效,也要看工作作風;既要看領導的評價結果,也要注重同事、服務對象的評價;考核方法應堅持定性考核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關注過程的付出,減少急功近利的思想。考核結果是考核評價的最終體現,要將結果與他們的職務升降、工資獎金待遇及交流培訓等直接掛鉤,做到褒有章、貶有據,真正解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根據崗位職責建立健全的考核責任制,可以明確責任、規范程序、嚴肅紀律;也可以更科學地衡量黨務干部的工作成果,對于優秀的黨務干部是一種肯定,同時對工作消極的黨務干部是一種鞭笞。
“協調”拓展選聘晉升渠道
一方面要讓黨務干部有政治發展空間,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為黨務工作提供持久的工作動力,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合理設置黨務管理崗位,界定各級各類黨務干部的崗位職責,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相對穩定、合理流動”的原則,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同志選配到黨務工作領導崗位上來。對那些能力強、有本事、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黨務干部,優先予以提拔重用,激發黨務干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內在動力。充分考慮干部的責任、能力、年資等因素,合理安排其職務和職級,讓每個干部都能各得其所,各顯其能,各安其位。加強對后備人才的培養和管理,為保持黨務干部隊伍的素質能力提供后繼保障;另一方面在職稱評聘中,充分考慮黨務政工工作實踐性強的特點,采取分類的辦法妥善解決黨務干部的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問題。鼓勵有志從事黨務管理的年輕干部走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儲備培養一批黨務專家,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
營造“綠色”的人文環境
黨務干部并不是高校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群體,要尊重黨務干部個人的需要、興趣、價值、尊嚴和合法利益,營造公平、公正、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充分關懷黨務干部,使之充滿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激發他們發揮更大的創造力。
為此,可以定期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各級黨務干部的意見和建議并落到實處,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幫助,使廣大黨務干部從內心升起愛崗敬業的情感,情真意切地投入工作中去。
建立“開放”的教育培訓制度
培訓是職業管理的手段,是改變價值觀、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與途徑。應建立以“學習培訓、崗位輪換、實踐鍛煉”于一體的黨務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引導黨務干部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積極推進創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活動。一是要健全培訓內容。堅持按照不同層次干部開展分層次培訓,完善政治理論、現代知識、崗位技能“三位一體”的培訓內容;二是要完善培訓方式。堅持“帶著問題來學習,拿著成果去實踐”“做研究型學員,上研究型課程”的培訓理念,完善“學習、研究、實踐”三結合的新機制;三是要拓寬培訓途徑。積極拓寬各種渠道,為黨務干部實踐鍛煉提供機會,有意識地選派黨務干部到對口支援地區或兄弟院校掛職學習,不斷加大優秀基層黨務干部的交流輪崗和掛職鍛煉的力度,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理論知識水平,適應新時期的黨務工作。
“共享”薪酬獎勵制度
激勵制度能夠激發基層黨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意識,也同樣能讓更多的黨務干部立足本職工作。在人才成長的動因中,物質激勵所體現的利益驅動在所有的成長驅動中處于最關鍵、最核心的地位,是最基礎性的驅動力。因此,應適度提高黨務干部的薪資待遇,保證他們的收入與本單位其他系列人員的平均水平大致相當。同時也應該根據崗位性質,適當提高最基層黨務干部的工作補貼,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結合,既要大力實行貢獻與報酬相匹配的物質激勵,綜合運用工資、津貼、獎金等物質手段創新個人收入分配機制,使之與績效掛鉤,體現黨務干部對自身工作報酬的公平感。并且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力宣傳優秀事跡,表彰突出貢獻者,提倡奉獻精神,以滿足員工的精神需要,形成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激勵制度。
結語
高校黨務干部是貫徹落實黨在高校的基本路線和教育方針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進一步提升高校黨務工作隊伍的水平,建立一套長效保障激勵機制。新時期新階段,加強高校黨務工作隊伍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要工作,也是當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