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新時代,大學人文教育要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革新與進步不斷變革,特別是要隨著我國本科教育的不斷轉型而提出新的、嚴格的要求。因此,人文教育要結合學生、學校、社會人文、思想、品德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實際,適當調整和管理大學的人文教育,要進一步優化人文教育的培養方式和教育模式,以大學人文教育的專業化指導為基礎,全面凸顯本科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社會人文精神的整體進步。本文著力從新時代大學人文教育的轉型理念、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策略等方面,闡述了大學人文教育質量提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人文教育理念的轉型
人文教育要向核心價值觀引領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因此,實施大學人文教育,要與其他學科有機協調融合,要特別注重“德才合一”“德智交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引領,以此實現大學中的“學與術”的有機協調融合,引導大學師生增強品格、成德盡性的自覺性。同時,人文教育要引導人們做到“知行合一”。大學,是教育和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非常重要的陣地,是培樹、熏陶祖國未來建設青年人才的場所。
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培養、教育青年才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培育他們的創新精神,指引青年才俊優化高校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發展自己的綜合素養,懂得處理好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利益關系。今后,能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質去影響一大批人,為國家和社會的人類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人文教育指導需要轉型
大學人文教育指的是大學本科階段的指導和教育,以專業教育作為基礎,通過有效評估和指導后,能滿足整體要求,實現有序進步。結合本科管控類型和要求等可知,需要做好安排管理工作;結合大學人文教育主旨的要求等可知,專業化指導要符合要求。
因此,在本科教育和指導過程中對轉型問題有了更多的關注,根據問題類型和概況等可知,如何進行調整管理成為重點。在摸索管理中可能存在師資不足或者師生比例失調等現象,結合實際工作量和要求等可知,需要明確轉型設計要求,符合要求。當前大學教學中產生的矛盾比較多,結合共同體和研究生的共同體等可知,如何確定合適的管理目標成為重點,為此,要以共同體管理和矛盾等為前提,在教育指導中需要了解共同體的矛盾,做好討論和分析等工作。另外,在以往研究中對人文教育的本職有一定的要求,以結合學術指導和簡單化的管理等作為基礎,以如何做好共同體指導作為關鍵,結合行政方式和內部調控管理模式,并結合關系進行目標設定。
大學人文教育目標的實現策略
結合當前實際管理現象可知,在后續管理中必須做好目標管理工作。結合品牌類型和通識模式等可知,為了避免出現差異大的現象,在目標條件管理中需要掌握核心內容,提升課程的指標和穩定性。
結合現有的課程指導方式和要求等可知,大學需要由最好的教授傳授知識,以課程管理作為基礎,需要明確帶動作用,了解理念的要求后實施。盡管這種嘗試一定會有很大困難,但我認為這是我國大學必須走的路。我認為,如果中國要在21世紀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大國”,那么能否建立起質量可與美國大學相比的通識教育體系,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衡量標準所在。
完善現有的教育體系
結合人文教育模式的具體要求可知,在評估管理中必須進行完善和處理,根據績效形式和實際要求等,在后續評定的階段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以本科設計作為基礎,美國在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傳統斷裂問題,時間大約是在我國的明末清末民初階段,其在教育指導中過于側重激活了西方經典的閱讀。
此外,在整個階段如何做好文化指導也是關鍵,結合傳統文化類型以及文明形式等可知,發揮現有績效模式的最優化作用是重點。根據文化形式和要求等,可在整個維護管理中了解批判對象和材料,再結合專業性的要求進行落實。同時,后三、四十年代的學制改革在“國文”課中多少保留了一些傳統,但中國傳統及其經典的地位沒有確定,根據經典課程以及指標等要求,需要從理念落實的角度入手,確定目標后實施。
提升文化底蘊
20世紀以來,我國封建思想基本不復存在,在歷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以評估管理作為基礎,明確實際類型。結合傳統指標和概況等可知,學科指導中要明確實際要求,以目標設定作為前提,在學術分析的過程中要了解要求,提升可行性。我國文化傳統是個綜合性的過程,因此在文化分析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實際比例,做好調控管理,在明確目標后進行,這樣才能實現學科的落實。
如,以學識指導為前提,以通識控制作為基礎,做好中心管理工作;以現代化整理作為基礎,了解內容要求,形成核心教育傳統,結合教育程度和要求等,外在管理中要了解最近最新的外在形式,了解他們在傳統教育斷裂后的最初階段是如何努力的。
實現教學指導改革
教學指導改革是個重要的過程,以目標設定作為前提,在整個實施過程中要了解內容和要求等。根據目標控制類型和指導方案可知,如何實現有序調整是關鍵。在指導改革的階段要突出優勢,倡導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此類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學科指導的實際要求,如果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則容易導致效果不樂觀。
此外,在整個指導中需要確定經典內容,結合改革方式和要求等,從各個方面入手進行績效評估管理并需符合要求。因此,應該讓本科生從大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就直接進入經典文本閱讀,如果第一個學期用一門課集中深入閱讀《孟子》或《莊子》,效果要比用一個學期教半部哲學史好得多,因為經過一個學期的強化深入,通過閱讀孟子或莊子后,對于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提升綜合能力大有幫助。
給予閱讀指導
根據教學改革現狀和要求等可知,如何實現方案分析和指導是一個重點,因此,根據目標的實現種類和要求,需要大力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當前的教學現狀和要求等可知,教師在實施階段給予閱讀指導后,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避免學生出現閱讀不到位的現象。
此外,當前在大學指導教育中對英語重視程度比較高,卻忽視了中文教育。針對現狀,在教育階段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革,如果存在目標設定不合理或者其他問題,則容易造成不良影響。根據目標設定的實際要求可知,現在英文早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的“公共必修課”,但許多大學生的中文水平卻越來越差,寫出來的文章往往俗不可耐,因此加強大學的中文(包括古代漢語課程)很有必要,課時應該不少于英文課。因此,教師要結合當前人文教育的具體要求,在通識教育中進行素質指導,提升可行性。同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提升綜合素質也是一個重點,可以整體管理模式作為基礎,建立“共同核心課程”,進而實現有序化的教育和指導。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人文教育是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結合當前實際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后續指導階段明確注意事項,按照實際要求進行落實,如果存在目標設定不合理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都必然會給其造成影響。因此,在績效管理中必須提升應用優勢,做好目標審核工作,落實教育理念,提升可行性,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