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壽良
初中歷史教學對啟迪學生的智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掌握一定的人生經驗,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初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沒有自己的思考或者不敢向教師提出問題,這就阻礙了這部分學生的歷史學習。此外,當下由于某些初中歷史教師學科素養欠缺,教授歷史時只是在照本宣科地念書,導致歷史課堂枯燥乏味,這就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歷史學科需要對某些問題進行思辨和探索,所以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本文基于初中歷史教學,結合多年一線教育經驗,就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拋磚引玉,發表一些淺見。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較弱
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缺乏基礎的歷史認識,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教授的范圍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思辨的能力。學生只能大概掌握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要素,但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反映出的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
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
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出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部分課堂教學依舊以教師作為主體,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情況。這種方式打擊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幾乎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教師教授的知識基本來源于教材,有一定的權威性,學生基本依靠教師的思路和步伐進行學習,懼怕教師的權威,所以幾乎沒有對歷史問題進行自主的思考。但考試常考查學生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分析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長期的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喪失了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缺少適合的提問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遇到課時與課程內容相沖突的問題,為了能夠加快教學進度,往往會在課堂教學中以灌輸的方式,將所有知識傳達給學生。學生們為了獲取這些知識,只能被動地進行吸收。但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以灌輸知識為主,還應該教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所以,教師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問題環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教師就能很好地了解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掌握程度和學習狀況。因此,教師要削弱自身在課堂上的權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建立良好的提問環境,推動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錯誤的教學評價方式
在課堂教學當中,陳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按照學生考試的最終成績作為判定的依據,忽視了學生在平時的努力。但成績并不能反映一切,有些平時積極思考,勤于動腦的學生在考試中,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了失分現象,但并不能證明學生沒有學習到東西,只是說明學生在知識的反饋能力上較弱。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掌握是非黑白的辨別能力,培養他們提問的能力。但學生在問題意識形成的初期,就容易被周圍以成績論英雄的論調所扼殺,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方法
課前進行預習
歷史課程的學習單單依靠教師的講述,學生難以對歷史形成相應的印象,所以教師應該在課程開展前,要求學生們對內容進行自主預習,提前熟悉課本內容,對課本內容建立初步的印象,對內容中有疑問的地方做好標記,以便于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問題,加強對該知識點的記憶與認知,主動地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這對促進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以林則徐虎門銷煙作為導火線,英國艦隊入侵廣東海面,發動鴉片戰爭,至1842年兵臨南京城下,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長遠而又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如果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那么鴉片戰爭是否還會發生?歷史是無數偶然所形成的必然。要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只是在為侵略找借口,就算沒有虎門銷煙,英國也會尋找其他借口來侵略中國。
創設相關環境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采用多種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鞏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在創設相關情境時,學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和研究。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命題,讓學生去進行學習和探究。
比如:袁世凱復辟帝制,雖然僅僅當了83天皇帝,但他的復辟對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教師可以創設相關情境,對民國混亂的社會進行模仿,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對袁世凱做出評價。通過創設情境,加強相關知識點的記憶,通過課堂上的反饋,教師也能了解到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有效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將課堂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夠問出有價值的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質量。如在學習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時,部分學生對經濟重心的含義不清楚,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或者書籍等查找關于經濟重心的含義,甚至如果有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自信,也可以讓其對該課進行講述,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輔助教學。這樣做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意義
初中歷史教學,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做到想問、會問、敢問、勤問、善問,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歷史學科的相關知識,最終培養出學生強大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結語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通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這樣做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讓學生敢于挑戰同學的觀點和教師的權威,敢于對教師進行質疑。這種質疑精神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對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