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保
把課堂理論的學習作為高效課堂教學的起點
“一個不讀書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愛好讀書的人。”高效課堂需要教育實踐者的心靈智慧,成熟的情商,解除困惑的能力,還需要讀懂活用教材。閱讀能使教育實踐者開啟心智,解除困惑,幫助教師讀懂活用教材。讀懂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而活用教材則是高效課堂的手段。受傳統教學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少教師在忠于教材與活用教材之間往往是死板有余而變通不足,而優秀的教師則善于通過對教材的糾正、刪減、重組、調整以及變換教學切入口等方式,把靜態的教材動態化處理。優秀教師能動態化處理教材,除了受教師的專業教育影響之外,還受到所處的教育環境,生活經歷,職業天賦和閱讀愛好以及閱讀習慣的影響。因此我們的教師應該博覽群書。不僅讀語文、數學等專業書,教育心理學理論,還要廣泛涉獵人文社科科學類知識。
此外,也要閱讀一些教師專業成長的書籍,諸如李炳亭《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北京師大教育學家肖川的《教育:讓生命更美好》《學校用什么來吸引學生》,陳大偉的《有效觀課議課》等。因為閱讀,我們教師在精神上不斷充實,心靈變得敞亮,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斷提升;因為閱讀,我們教師的整體理論素養逐漸提高,也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教師。
把思考看成專業發展的生長點,帶著思考去教學
“理論學習+對經驗的反思=專業成長”。思考和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必備的素養和品質。在課堂中聽到學生對問題的精彩回答,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動起來,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期盼。而教師應當把教學進展慢下來,讓學生把他們的創造潛能發揮出來。一位名師說:“ 一堂好課,并不在于任務完成得如何完美,方法策略如何多樣,學生領會得如何流暢,課堂容量如何豐滿,而是學生有沒有問題生成的情景,有沒有思維火花碰撞的機會和思想的自然流露。”
問題的處理和解決,需要思考,思考是通往問題解決的必經之路。面臨問題如果自己不能積極思考,妥善解決,問題就會成為課堂教學高效的負擔。這樣,不只是教師本人的不幸,更是學生的不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善于思考并解決問題,克服教學工作中的困難是一項十分漫長而艱巨的任務。
因此,工作之余應常常讓自己的大腦處于思考狀態。一是用大腦掃描之前的工作還有哪些問題和困難,直面這些問題和困難,絕不找理由逃避,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二是用大腦確定當下的工作思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做才能有效,如何做才能提高教學效益。
把教育理論視為高效課堂的切入點,研究并熟悉高效課堂理念和模式
李炳亭所著《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介紹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通用的有“五步三查”教學模式。當然,我們可以借鑒名師名家的模式,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研究出適合自己的模式。不管使用什么模式,但我認為高效課堂模式應該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和“自學、展示、反饋”的教學流程。只有我們在理論上吃透了,才能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時,高屋建瓴,真正領悟人家這樣做的原因,并發現其不足,將他人的方法內化后研究出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
蘇鴻主編的《高效課堂》從課堂系統的優化,教學行為的轉變兩個側面深入剖析和詮釋了“高效課堂”,提出的一些觀點和想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如:備課是在研究中預設教學的曲調,上課是在過程中彰顯智慧的力量,說課是在交流中詮釋教學的意義,聽課是在觀摩中把握課堂的真實,評課是在反思中引領教學的改進等等。
實施高效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對新課標的研讀,對學情的研究,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只有在熟悉《課標》要求的情況下,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就會比較輕松,因為高效課堂的一些理論,本身就是《課標》的要求。
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微信,QQ群、校訓通、E學為教師與家長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特別是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通過這些工具傳送到了家長手中,使家長心中有數,家長可以起到監督作用,避免了學生漏登記作業或少做作業的現象。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工具聯系家長,而教師的教學動態也能夠通過E學,使家長隨時地了解。家長也可以向教師提一些合理化的意見,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此外,學生的作業情況、閱讀情況也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反饋給教師,從而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一些糾錯和輔導工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二為一,是向高效課堂邁進的有效途徑之一。
結語
總之,我們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目標明確,教法得當;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員參與,使其能夠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以致用。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