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 溫泉 張長銳
摘 要:分析介紹了德國建筑設計教育的職業化背景和教學方案,闡述了對我國建筑設計教育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我國應加強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培養,建筑設計教學應與建筑師的職業實踐相一致,并且建筑教育應向設計研究過渡。
關鍵詞: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研究
當今建筑設計行業對建筑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具備感性的藝術設計能力,還要具有理性的技術科學知識儲備,如掌握計算機軟件操作功能,提高創作效率;甚至要求建筑師了解建筑配套產品的使用、環境生態學和社會道德倫理等知識。[1]行業要求建筑專業的學生經過多年的專業學習和實踐,一畢業就能獨立設計出成熟而有質量的作品,這一要求推動著建筑教育理念的革新招聘網,要求建筑教育職業化。
一、德國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背景
德國的建筑教育體系對世界建筑教育有深遠的影響,并造就了許許多多杰出的建筑人才。從鮑扎到包豪斯,從烏爾姆到現在的Model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教育體系,無不體現出教育者們勇于突破、敢于嘗試,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適應社會變遷與文化技術的發展演變,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方法。
(1)鮑扎學院
鮑扎學院的教育理念是學院和工作室兩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學院的教授主要負責制定教學計劃,布置設計題目,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工作室的高級建筑師或專門的設計輔導教師輔導設計環節。直到今天,這種理論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訓練相結合的建筑學教育模式仍在使用,是德國建筑學畢業生一畢業就具備職業建筑師所具有的專業理論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原因。
(2)包豪斯設計學院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古典的審美標準和工業社會的產品生產標準不相適應,藝術化的個性設計行為與社會分工合作互相矛盾。[2]鮑扎對古典美學原則和形式意義追求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出來。因此,1919年包豪斯(Bauhaus)設計學院成立了,這標志著建筑學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包豪斯在設計過程中特別強調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概念,利用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實現藝術的表現,并通過集體協作的方式來完成,實現了將“外形創作”轉向“問題解決”,[3]由此建立了基于科學基礎的教學體系。
(3)烏爾姆設計學院
1953年,二戰后,建筑設計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烏爾姆設計學院建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強調從技術方面培養設計師,將建筑設計教學明確的定位于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在建筑設計教育中引入了方法論、社會學、策劃統籌,甚至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性強的學科。“其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技術分析的能力,而這種分析是基于工業生產程序、方法論、設計原則、完善的功能和文化哲學觀點之上的”[1]。在建筑設計教育中引入科學這樣一個創新的舉措,它使烏爾姆設計學院在世界建筑設計教育的發展歷史上,確立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德國的建筑教育從鮑扎體系到后來的包豪斯教育再到烏爾姆設計學院,一直以強調科學的營造方法見長,更注重建筑師專業素質的培養并由此決定了教育模式的結構。其建筑學畢業生也只要經過考評即可成為注冊建筑師,并不需要經過資格考試。
二、德國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教學方案
(1)柏林高工建筑學專業
柏林高工不僅僅強調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學生結構、施工、經濟等綜合能力。[2]學制四年,分為8個學期,分別是基礎教學、實踐教學和高級教學三個階段。前二年(1-4學期)是基礎教學階段,主要完成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例如:工程圖學、建筑基礎設計、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歷史、建筑遺產保護與維護、建筑施工等課程。第5學期是實踐階段,學生必須到建筑設計單位進行實習。第6學期注重結構的學習,第7學期主要學習與畢業設計有關的學科,第6至8學期是高級教學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階段。通過綜合設計課程的練習,實現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學習經驗的融會貫通、整合和深化。這個階段的課程調整也較為頻繁,學校會根據建筑市場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順應專業發展趨勢,并規定出各門課程的深度,以確保學生整體水平的一致性。同時,為了加強學生的整體環境觀念,所有的設計課程,無論真假題都必須使用真實地形。另外,為了堅決貫徹學校“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辦學指導思想,把最新的建筑市場話題和經驗帶到課堂上來,學校鼓勵教師創辦建筑設計公司,并從設計公司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因此,柏林高工的畢業生都能迅速找到工作。
(2)柏林工業技術大學建筑學院
柏林工大建筑學專業學制五年,共10個學期的課程,分為基礎教學階段和高級教學階段。每個班級分配一名教授和兩名教師組織教學。基礎教學階段重點學習建筑設計和結構,同時學習其它相關專業的課程。只有通過考核,完成基礎教學全部課程的學生才能進行高級教學階段的學習。在這個階段,學生要完成五個大型課程設計,并且必須結合實際項目。每個設計都要進行考核,五個設計全部通過考核并完成其他規定課程后才能進行最后的畢業論文和設計。畢業成果要進行公開展示和答辯,通過答辯的學生獲得碩士學位。柏林工大采用學分制,通常學生要十二至十四個學期畢業。根據建筑師的專業特點,該學院將教學與建筑技術、社會學、法學、管理學學科結合起來,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增強學生自主選擇的廣泛性。為了適應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勢,近年來,柏林工大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節能建筑和文化、歷史與建筑和生態學。[3]
隨著社會變遷與文化技術的發展演變,建筑設計教育需要對社會進行更多的思考,建筑師的角色轉換和執業內容的變化是建筑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根本動力。滿足建筑行業發展與職業人才培養的應用需求是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的核心問題,要使用基于分析的、體系化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課程后,最大限度的提升職業適應性的訓練質量。為此,德國埃森大學約翰尼斯教授提出了Model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建筑設計教育模型)。“建筑設計教育模型”包括了從規劃、建筑、景觀、城市、建筑工程設備到成本效益評估在內的廣泛的參數因子。[1]目前這個模型在德國各高校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廣泛地實踐應用。
三、對我國建筑設計教育的啟發
目前國內建筑教育領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設計的基礎教學理論的研究上,而教學效果與職業能力之間的聯系是不夠的,“建筑設計教育模型”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建筑設計教學不是多做一些建筑造型的訓練,就能替代了所謂的建筑師實踐。從建筑實踐的角度來看,“每一棟建筑物都是形式、技術與經濟的綜合體”。基于職業化的建筑學教育,最終是教會學生在今后的職業角色中為客戶帶來“綜合體”中各元素最佳的組合方式。德國這種建筑教育職業化教學方案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設計課程學習獲得復雜的項目的職業化培訓的經驗,為微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
(1)加強建筑設計教育職業化培養
在建筑設計教學中引入職業化仿真的過程和評價模型,從而使設計教學的步驟得以遵循。積極探索教學目的的轉變,以統一教育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目標。將“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設計教學的核心,在設計學習的總體框架中包括信息準備、組織管理和成果生產的設計,強調設計思維從抽象到具體的“三個階段”。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探討多個方案的優化與比較;鼓勵學生與老師或學生間進行團隊合作;鼓勵跨學科協調和溝通;鼓勵教師創造多種教學方法,嘗試各種媒介的應用。
(2)建筑設計教學應與建筑師的職業實踐相一致
在國內傳統的建筑學教育中,往往會混淆教學和實踐的各個階段,模糊了案例個性化實施與建筑師職業化訓練的邊界,造成設計教學和實踐概念的混亂。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通過分階段的、單向、單要素的圖紙或模型訓練的設計教學完成非連續性的教學目標。基礎教學不能有效地貫穿于中、高年級的整體設計培訓中,導致基礎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不能有機整合。[1]“建筑設計教育模型”在建筑設計教學中強調了“目標”和“分解參數”的重要性,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了建筑師職業化訓練的理念,從而促進了對建筑教育職業培養模式的標準化探索。
(3)建筑教育應向設計研究過渡
隨著社會變遷和文化技術的發展演變,并在其決定性作用下,建筑教育經歷了鮑扎體系,包豪斯教育,以及現代的各種分支流派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路徑。當前的教育話語模式“已經從‘政治本位和‘經濟本位過渡到了‘教育本位”[3],建筑教育也應該相應地從“在實踐中學習”向“以設計為研究”過渡。因此,建筑教育需要進行思考,建筑師的角色轉換和執業內容的變化才是建筑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根本動力。
本文是河北工業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C20150204)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長銳,張玉坤.基于MADE模型的建筑設計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6):156-161.
[2]汪琳.德國建筑教育概況[J].山西建筑,2009(21):198-199.
[3]徐赟.我國教育政策實踐范式的歷史變遷[J].現代教育管理,2014(5):46-50.
作者簡介:
田勇,男(1978-),博士,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建筑教育。
(作者單位:1.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2.河北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