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電影作品《禁閉島》作為研究對象,對電影中島嶼的象征意味進行了理性解讀。電影在個人心理、社會、人性等諸多層面的探討中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也促使了觀眾深思暗含在錯綜復雜的劇情背后的多重寓意。
關鍵詞:《禁閉島》;島嶼;象征
改編自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同名小說的電影《禁閉島》是由美國好萊塢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拍攝的一部懸疑心理片。影片中的島嶼充滿了象征意味,片名《禁閉島》更是增強了這座島嶼的封閉性和神秘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意象,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它隱喻的多重含義。
禁閉島首先是對男主角封閉心理狀態的一種象征。故事圍繞一座海上孤島展開,情節由明暗兩條線索交織穿插一并進行。明線主要講述了聯邦執法官泰迪和搭檔查克來島上調查女病人瑞秋離奇失蹤案的曲折經過。可在種種撲朔迷離的線索背后,實際是泰迪帶領觀眾一同尋找“誰是67號病人”。另一條暗線主要以泰迪夢境的形式呈現出來,其中對戰爭場景和故亡妻子的不斷回憶暗示著他是在對真實“自我”的一種尋找。種種證據面前,泰迪最終承認了自己就是殺害妻子的兇手,他就是島上“第67號病人”。他一直把自己關閉在內心的“禁閉島”上,活在一個由臆想構造出的虛擬世界里。在那里,他是敢于追求真相的正義執法官泰德,從而可以將殺害妻子的罪責轉嫁到他內心分裂出來的殺妻兇手——縱火犯安德魯身上。他拒絕做現實中殺害妻子的安德魯,而是選擇迷失在內心的那座禁閉島上,以虛擬泰德的身份繼續存在著。
故事情節的背后其實隱含著諸多的社會問題,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來理解,禁閉島其實也是對20世紀美國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隱喻。故事發生在1954年,美國政府開始推行麥卡錫主義時期。當時共產主義思潮在美國也十分盛行,由于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政府對共產主義進行無情地打壓。在這一過程中,有大量無辜的人被牽扯其中,甚至被誣蔑、誹謗加以莫須有的罪名,這對美國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人人自危。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壓抑、恐懼、迷茫的特征,也正是當時的美國社會所共有的。即使當年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人類暴力的本質并沒有改變,你我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的悲劇時刻還會上演。禁閉島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一種象征。影片結束時,站在遠處的院長、獄長和醫生,就像他們所代表的政權、軍權和科學權威,是統治小島這個孤立社會的最高階層。影片中他們甚至采取切除人的前腦葉白質這種殘忍的治療方式,讓精神病患喪失意志和靈魂,成為絕對服從秩序和統治者命令的附屬者。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又何嘗不是生活在社會這座大的禁閉島上。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是被統治階層管理著的精神病患者。統治階層用道德、法律這些文明的手段管束壓迫著每個人,我們每個人的人性也不同程度地被扭曲著、控制著。比如影片中飽受戰爭摧殘的男主角,他始終無法走出戰后的心理陰影,終日酗酒。無法忍受這一切的妻子患上抑郁癥,親手溺死了他們的三個孩子。男主角發現后痛不欲生,開槍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從此精神分裂,被關押在禁閉島上治療。現實社會生活中也有千萬個像男主角那樣為了“榮譽”、為了“正義”而戰的士兵們,他們曾經作為國家機器浴血奮戰、殺戮無數,戰爭中慘無人道的暴行給他們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很多人不能從戰爭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甚至無法在戰后的文明社會中正常生活。影片集中營旁尸體堆積如山的畫面,是對戰爭中兇殘行徑赤露露的批判,同時也控訴了政治暴力將多少無辜的生命變成了權力的犧牲品。
影片結尾男主角和醫生的一番對話,“像正常人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到底哪一個更糟呢?”則進一步升華了影片的主題。醫生們嘗試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給男主角進行精神治療,最終恢復理智的男主角不愿做一個清醒面對現實的“正常人”,而是選擇“像好人一樣死去”(片中以他走向進行摘除前腦葉白質實驗的燈塔為暗示)。由此,我們可以展開對人性的相關思考。作為生命存在的我們和管理者們一同處在“生存”這座更大的禁閉島上。作為生物性的存在,人類遵循著自然生老病死的法則。而作為精神性的存在,人類不斷尋找生存的意義,不斷尋找真理和價值。人類是一種需要意義支撐活下去的生物,自然法則并不賦予生存以意義,對世界本質再蹩腳的注解也好過于意義的空白,人類必須制訂一套安身立命于世界中的價值體系。我們需要充滿意義的生活、充滿價值的人生以及真正指導人生的真理。從柏拉圖到黑格爾一直試圖尋找證明的“理念世界”已經不存在了,尼采宣布了上帝的死亡。舊的價值體系早已經沒落,我們拒絕任何價值以絕對真理的方式向我們頒布,我們必須直面生存的本質,憑借每個人自由的意志從頭去尋找存在的意義。我們就像不斷尋找“瑞秋”的男主角一樣,而尋找本身就是人類在生存這座禁閉島上的存在方式。絕對真理就像影片中的瑞秋一樣,終究不會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存在,她只存在于尋找的過程中。世界或許本來就沒有根底,每一個民族都是在自己獨特的生活實踐中試圖總結世界的本質、描摹真理的模樣。在人類燦爛的文化長河中,一切形而上學、倫理學、宗教都是人類在尋找瑞秋過程中留下的蛛絲馬跡。而當你停止尋找的那一刻,即精神理想破滅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就是選擇自我毀滅的開始。所以影片最后,男主角終究是選擇“像正常人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也有了哈姆雷特式追問般的意義。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嚴肅思考的問題。
藝術接受是一個無限的創造過程,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就像一個掏不盡的黑箱一樣,欣賞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就能獲得不同的感受和啟發。《禁閉島》是一部極富思想內涵的電影,影片中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和哲理思考是值得我們不斷細細品位和深入挖掘的。
作者簡介:
吳奇霜(1990—)女,苗族,籍貫:湖南懷化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美術史論研究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