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濤
如何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依托,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是一線教師必須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初中生物學科為例,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探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開展策略。
為了響應教育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號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肯定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明確了適應學生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教育領域開展了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在初中教學階段也掀起了研究熱潮。
生物核心素養的概念
要將核心素養理念滲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需要首先明確生物核心素養的概念,了解生物教學的結構組成。核心素養強調“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要嚴格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從傳統的“育分”轉化為“育人”。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參與個人決策、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必不可少的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點組成。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需要以課程為出發點,提煉出生物學科中關注學生社會發展、個人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其內容涵蓋理性思維、社會責任、生命觀念、科學探究幾個方面。
初中生物教學中核心素養理念的落實
關注學科能力與品格的培養
滲透核心素養,需要改變如今以“知識為本位”的現狀,作為教師,要重視生物基礎知識的教學,做到“扎實”與“寬厚”,從生物學科的本質出發,引導學生掌握概念的形成,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現象的能力,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價值。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學科基本技能”,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學會合作與傾聽。如,在講解關于“動物的行為”這個知識點時,關鍵內容并不是讓學生記住動物的行為、了解動物行為的特點,而是要理解背后的教育價值。為此,在授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蜜蜂采蜜”“燕子筑巢”“蜘蛛結網”等動物行為,引導學生自己來分析和總結、探討宏觀現象出現的微觀原因,鍛煉他們的生物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分析完畢后,通過對動物節律行為、攝食行為的講解,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相關的概念,強化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來分析生物進化與動物行為之間的關系,做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構建完善的知識層級體系
初中生物教學活動并不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以教學素材為出發點,構建出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知識層級體系,層層進階,讓學生感受重要概念的特點和形成,讓所學知識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工具。在教學時,需要針對各個單元內容做出深入分析,明確單元知識點之間的層級聯系,把握不同內容的價值與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區分哪些屬于重要概念,哪些是一般概念,以重要概念作為核心知識點,將簡單的知識點串聯起來。
依然以“動物的行為”為例,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學內容劃分為“重要概念”“一般概念”“學科事實”三個部分。其中,重要概念為“動物如何適應外界環境多變,提高繁殖與存活機會”。在一般概念上,以“動物多樣化行為”“動物行為目的性”“動物行為的意義”為主,并以生物事實為基礎,以重要概念為統攝,讓學生掌握動物行為之間的聯系和特征。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重要概念起著“聚合器”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把握和理解。
以思維為基礎開展生物教學
生物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學生自己來構建概念的過程,生物概念的學習具有規律可言,在過程上,要以直觀——抽象——應用的流程開展,以直觀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為起點,引導學生自行體驗、觀察與分析,獲取知識的運用過程,充分體現出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當然,學習情境、學習內容不同,各個階段的學習任務也會有所差異,教師要靈活把握,科學對待。
以“種子萌芽的條件”為例,在這一內容的講解上,要以思維發展和知識學習為導向,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利用探究、實驗等活動,讓學生自己進行思維的加工,在設計方式上,如下表所示:
結語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關注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在生物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他們經歷理解和實踐,進而達到滲透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