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英
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雖不限于語文課,但語文課卻對學生學習語文起著重要作用。如何使語文課變得高效?我認為滲透“尊重”理念的語文課堂會更高效,更有生命力。而要把“尊重”落到實處,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語文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尊重
語文課堂是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他們能夠從課堂中獲得獨特的體驗,逐漸認識世界。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才是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才是對學生的尊重。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談尊重學生,就要以此為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優(yōu)化教案設(shè)計,有意識地讓學生“先學”“自學”“互學”“跟學”,以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始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應(yīng)當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比如,在詩歌教學中常常涉及 “意象”,而意象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概念,很難說清。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可以把意象解釋成寫進詩歌的物,但初、高中階段就不能這樣解釋了,可以加一點修飾限制來解釋意象,即浸染了詩人情感的物就叫作意象。可見,語文教師要研究學生的特點,進而來選擇教學目標、刪選教學內(nèi)容、使用教學方法、設(shè)置教學問題、控制教育節(jié)奏、把控教學難度、進行點評等等。
其實,語文教學中尊重學生,即是我們常說的備課“六認真”中的“備學生”。如,一位語文教師設(shè)計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蘇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案,此文是初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這個階段,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些議論文的粗淺知識和閱讀議論文的粗淺方法。她在教案中提及了議論文的三個部分,即引論、本論、結(jié)論。后來在修改教案中,她巧妙地改成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尊重”落到了實處。
語文是特殊的學科,我們要尊重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語文學科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課具有人文性,但它不是人文課、文化課。語文課以語言為核心,就是要感受語言、揣摩語言、解讀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陸蠡先生的《囚綠記》時,在優(yōu)化的教案中設(shè)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你能用‘一個動詞+綠的形式來概括文章的其他內(nèi)容嗎?” “題目可以變?yōu)椤毒G友記》或者《綠囚記》嗎?”“用這個句式回答:‘看,這就是我的綠友∕綠囚:你看它 (原文中的詞句) ,多么(特點)的常春藤啊,我(表達情感的詞語)你!”“你能給文章重新起個標題嗎?”
我們看這份教學設(shè)計,其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者在語文教學中對語文學科特點的把握。執(zhí)教者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預(yù)設(shè)的問題引導(dǎo)下進行閱讀概括的訓練、語言表達的訓練、閱讀方法的訓練、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情操的培養(yǎng)等等。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要堅守的主戰(zhàn)場,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語文課上開展語文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能力。
語文教材是范例,我們要尊重
葉圣陶對語文教材的看法是:“語文教材就是一個例子。”這是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學科教材的特殊性,學生僅僅知道語文教材上講了什么內(nèi)容,根本不算完成了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材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例子”,是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依據(jù),所以,語文教師要對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有準確的認識。語文教師要進行文本閱讀,文本閱讀要立足文本,通過文本閱讀發(fā)現(xiàn)教學原點、教學資源、教學價值、教學思路等等。
很多好課為何被稱為好課,就是因為執(zhí)教者對文本的解讀有獨到之處。教學者以何為教學原點輻射開去,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心存“尊重”去解讀文本,語文課一定會越磨越精彩。
解讀文本,設(shè)計教案,還要注意:
首先,文體意識要清晰。比如莫言的《賣白菜》,很多教師把它當散文來教,這是不恰當?shù)模且黄≌f,散文不會編織情節(jié),而小說會通過敘事來表達作者的情感體驗,通過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現(xiàn)象、生存狀態(tài)等。它們之間還有很多的不同,這些不同決定著語文教師在教小說和散文的方式是不同的。
其次,教無定法。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就有不同的教法。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讀者,也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比如同教《都市精靈》,一位教師通過“找一找”“換一換”“寫一寫”和“加一加”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內(nèi)容到形式,理清結(jié)構(gòu),玩味語言;另一位教師,從題目中“精靈”入手,讓學生先明確“都市精靈”指什么,再通過感受“精靈”環(huán)節(jié),在品析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對比中領(lǐng)悟深情的呼喚。
兩位教師對文本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種思考就是對文本的尊重。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能一味地 “教教材”。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師手中的“教具”,教師會了解它的功用,會揮發(fā)它的作用。而教教材,只知教“死書”,是對教材的不尊重。教師會越教越無味,學生會越學越無趣。
當我們主動審視語文教學,真正做到“尊重”二字,不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們的語文教學設(shè)計就會更加合理緊湊,語文教學就會擁有不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