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順
摘 要:地理思維是人們根據思維的共同規律,認識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部聯系,達到對地理事物規律性的認識的過程。而地理綜合思維即綜合性的分析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式。地理學不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對其進行要素的綜合分析、地方的綜合分析、時空的綜合分析等。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地理綜合思維;激發和培養策略
一、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的特點
1.初中生思維能力特點
整個初中階段,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能對許多現象進行概括和抽象。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其邏輯思維還有賴于感性經驗和具體形象的直接支持。從思維的品質上看,初中生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顯著增強,但又常常帶有主觀片面和膚淺的特點[2]。
2.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現狀
初中生對地理事物的認識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地理現象能夠較全面的觀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較發散。如分析聚落的形成,能夠從地形、氣候、水源、資源等方面分析;對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會初步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如分析各地氣候差異的原因,能夠從緯度位置、地形、海陸位置等方面分析;對地理問題的分析,會運用辯證思維,如人口增長的利與弊。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方法和策略
1.根據初中生認知發展規律,培養綜合思維
相對于小學階段,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迅速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較高提高,能自覺根據教學要求去知覺事物。在觀察方面,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和概括性等都有了顯著發展,辨析事物差異的準確率、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得到發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初中生認知特點,培養其綜合思維。如在探討地球運動和經緯網時,采用教師講述、學生看圖的方式,學生常常會覺得乏味且感覺困難。采用觀察直觀感受模型演示地球自傳和地球公轉,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現象,提出相應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分析及總結,再聯系實際案例探討、分析,會收到較好效果。
2.注重空間認知和區域綜合,提升區域綜合思維 不同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點有不同表現,它們之間組合和聯系也多種多樣。例如復習中國四大地理分區這一塊內容,不僅要復習每一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更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進行地方的和區域的綜合分析,對區域系統的地理特征和人地關系問題做出簡要的地方性理解。南方地區低山丘陵面積廣大,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的生態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低山丘陵并能有效解決水土流失?這樣就很好的將自然環境的現狀和人類的發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問題的解決。這里人多地少,單位土地產值高,同樣面積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大;這里石質裸露,“紅色沙漠”很難恢復到原來狀態;這里工農業發達,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大。解決措施:發展立體農業;搞好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建設水電站,開發利用本區豐富的水能資源;切實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大力推廣生活用煤;進行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蓋率等等。這樣從區域綜合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對人地關系的影響,增強學生綜合思維習慣。
3.結合地圖閱讀分析,形成綜合思維
地圖是空間信息的圖形傳遞形式,是信息的載體,可容納大量信息。地圖作為再現客觀世界的形象符號模型,不僅能反映制圖對象空間結構特征,還可反映時間系列的變化,并可根據需要,通過建立數學模式、圖形數字化與數字模型,經計算機處理完成各種評價、預測、規劃與決策。地圖不僅能直觀地表示任何范圍制圖對象的質量特征、數量差異和動態變化,而且還能反映各種現象分布規律及其相互聯系。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通過閱讀地圖,能夠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探討河流時,引導學生閱讀河流水系圖,讓學生從圖中提取相應信息,如發源地、入???、支流、干流(上、中、下游)、流經的國家或省區等;其次是結合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分布圖、工業分布圖等進行疊加,讓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師生或生生探討。讓學生結合圖例,繪制地圖如街道圖,零售店分布圖等;創設探險、尋寶情景,讓學生結合地圖模擬探險或尋寶。
4.融入鄉土地理教學,增強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不僅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還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很緊密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雖然離生活很近,但離學生很遠。既然這樣,鄉土地理的引入就很有必要。鄉土地理內容離學生很近,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習興趣,而且容易引發學生對周邊環境的思考。例如學生借助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策略的學習,在分析臨夏地區大夏河流域綜合開發治理時做到融會貫通、綜合聯系,進而引申遷移、靈活運用,既從水文條件、地形地質條件等角度去論證,又從歷史條件、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角度考慮,有助于養成綜合思維的習慣。再例如,“地形類型復雜,山區面積廣大”是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征,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與消極的影響。直接的講解讓學生對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很困惑,那么引入鄉土地理內容便會豁然開朗。我們新平縣地形以山地為主,縣境山區面積達4139.6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河谷地帶、山間盆地、塬、墚、卯等地形單元,在河谷發展種植業,在山地緩坡培育林業,在低山發展畜牧業,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但山區地形導致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思想觀念陳舊等一系列問題,則是山區地形的弊端。推而廣之,中國地形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就顯而易見。地理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學生主動關注身邊與地理相關的社會生活以及文化現象,解釋評價現實問題并對發展出謀劃策,在探究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之,地理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育十分必要,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應利用多種教學法將地理綜合思維滲入教學過程,將地理知識、生活常識同地理綜合思維結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高效、快樂地學習地理,為將來走入社會,解決生活問題提供方法論。
參考文獻
[1]陳紅,吳燕坤,田甜等.基于學習進階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M].西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28-30.
(作者單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建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