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表現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它既不是純粹客觀感受,也有別于西方抽象繪畫。因為,西了方抽象繪畫是純主觀的,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只對自己負責,他們從主觀出發,通過對點、線、面,色彩等形式要素的組織,創造和利用了偶發性藝術形態,將繪畫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是自我意識在畫布上的“宣泄”。
關鍵詞:油畫;藝術作品;意象化
意象表現則是把自然形態經過主觀化的處理后形成具有個性的藝術語言,是主觀對客觀的深化理解和巧妙利用。作者在創作中尋求的“真實”不再是對客觀物質外形的模擬,而是表達作者內在的真實感受,將模仿轉化為創造,即“造像”。意象表現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體驗,是作者自我意識在作品上的流露,畫家手中持有的畫筆是他們神經末梢的延續,伴隨著畫筆在畫布上觸動,精神活動也相應開始,畫家從直覺經驗或客觀感受出發,在觀念與認識的作用下通過感性表現于畫面。這一過程如同詩人作詩,有觸景生情之意,實際上是主觀借助于客觀,在情的驅動下,完成藝術創作,通常又稱之為寫意。
“意象”融入到油畫藝術創作中,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 方文化碰撞、結合的產物,它作為一種新的油畫藝術風格,受 到藝術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近年來,在架上繪畫面臨著 新興藝術形式挑戰的情況下,意象表現將成為新的藝術潮流 并逐漸走向成熟和發展。意象表現的油畫藝術具有典型的中國性,是油畫藝術本土化的必然選擇,意象表現雖然不是唯一的油畫藝術風格,但卻具有極大的生命力,是中國油畫藝術走向國際的主要發展方向。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在藝術上的成功足以說明了這一問題,他們雖旅居海外但卻都保留著中國藝術家的面貌,他們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從包括象形文字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化中吸收營養,使用中國的繪畫材料和工具借鑒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與中國傳統的寫意畫相結合。用意象表現的方法處理形象與色彩,他們的成功告訴我們,中國藝術家要將自己與民族的血脈相連,走油畫藝術民族化的藝術道路。
構圖,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將有助于拓展油畫創作的思維空間,闊大構圖形式的范圍,使油畫構圖變得豐富和生動,進一步提高構圖的表現力并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油畫藝術形式。構圖在中國古代稱為章法,在當代又有很多人稱作構成,雖然叫法不同,側重點也略有差別,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研究畫面結構。傳統中國畫的構圖不受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畫家突破了直覺現象約束,將不同空間、地點的內容組合在同一畫中,構成統一而完整的畫面結構。中國畫的構圖不強調焦點透視也不受透視規律的限制,畫家根據立意自由的組織散點透視,在同一畫面中出現多組不同的透視關系。由此可見,中國畫家對空間概念的理解不僅僅限于畫面的深度,通常在意念和平面空間中經營位置,注重實形與虛形之間的圖底關系,空間分割與組織使畫面產生了開、合的陰陽結構,形成了方、圓等多種不同的構圖形式。在以方形為主的結構中有圓的成分,在以圓形為主的結構中有方的成分,做到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剛柔互濟,這是多維空間的概念,從事物本質和審美角度探求藝術的規律。東方人性情比較溫和、內向、含蓄,所以畫中水平構圖較多,經常采用畫面形象的基腳線平行處理,特別是大幅畫卷,為了畫面的穩定,在畫面中心或構圖某一位置將人物的底線求平,在寧靜的表象中顯示其內在的韻律,做到靜中求動。在山水畫構圖中,畫家經常采用比喻、象征、移情等手法,將山川、峽谷、清泉、松柏等按照點、線、面對比例關系排列,它們以具體的物象為載體以適當的比例分布于構圖結構之中,充當著一個形式單位,例如,松柏為點、小溪為線、山脈為面。總之,經營位置實際上是讓形象處于畫面的構圖結構之中。
造型,是油畫藝術意象表現中的重點和難點,攻克造型這 一關,是許多油畫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因為意象表現造 型方法與歐洲古典寫實繪畫風格不同,前者強調形似,用明 暗、光影塑造形體。后者強調神似,追求造型的趣味感。“形 神兼備”是中國畫的造型風格,同樣也應是中國油畫的造型特 點。物象只是畫家表現主體意識的媒介,形要隨主觀意志的 變化而變化,我國明代著名的藝術大師董其昌曾說:“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畫家筆下的形象可視具體情況適度 夸張變形。夸張的目的是為了使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夸張的 做法多以突出物象的特點,既可整體夸張也可局部夸張;既可將形象拉長也可將形象壓扁;既可概括也可取舍,手法可謂是多種多樣。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種處理方法是選形,原始物 象可稱作自然形態,需要推敲、取舍與提煉。一般說來,大自 然中的物象并不是什么都入畫,藝術家要善于發現人們在生 活中忽略或未被發現的藝術元素,有意識地將生活形態轉化 為藝術形態。當然,無論是變形還是選形,都要根據創作的需 要,靈活運用。
色彩,中國傳統繪畫色彩偏重于主觀,畫家不以自然外光色彩為依據,從主觀出發,根據主觀與立意的要求組織色彩關系。忽略光、影的瞬間變化,這與西方現代繪畫色彩理論有相似之處。在西方,自后期印象主義以后,主流藝術就不再追求表現客觀事物的表象,繪畫告別了再現客觀色彩的時代。以馬蒂斯、畢加索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家開始探索新藝術形式,并逐漸走向以自我表現為目的創作道路。雖然他們還在寫生,他們仍在畫人體與靜物;但他們已經不是過去的觀念,也不是過去的觀察方法,他們觀察自然,但不模仿自然,強調色彩的表現性和藝術性,提高了色彩的純度對比和冷暖對比,適當減弱了明暗及光影變化。印象派以后,白色在色彩調和中所占的比例逐漸降低,色彩與素描的關系在部分領域開始發生了變化,色彩向著相對獨立的單純化和平面化發展。
作者簡介:
曹宗欣(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油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