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笨梢娕囵B學生的問題意識十分重要。在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是創造性地應用數學知識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所強調的是創造能力和應用意識。問題解決既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又是數學教學的方法與手段。
作為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參與到對事物的認識活動中去,讓他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發現數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啟迪學生的思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始終牢記于心,在日常教學中持之以恒,自覺對學生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比如,今年4月6日學校計劃組織一次郊游,帶領學生到邢臺天河山進行踏青爬山,讓學生領略祖國河山的美麗和壯觀,增強愛國意識,同時也鍛煉身體,有益于身心健康。我作為數學教師,感覺是一次很好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機會。于是我就提出了如下問題:在即將進行的游覽天河山活動中,你能想到的和數學有關的問題有哪些?請同學們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并回答。一會兒的功夫,學生們提出了很多問題,如:1.馮馬第二小學一共有幾個班?二年級的學生有幾個班,每個班有多少學生?三年級一共有多少學生?馮馬第二小學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游覽天河山的活動?2.如果我們乘車游覽天河山,一輛車乘坐40人,一共需要幾輛車?3.我們到天河山景區的路程有多遠?如果汽車以平均60公里的速度行駛,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4.如果每人的活動經費是50元,這些錢如何花才合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教室中形成了良好的問題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有一位平時非常靦腆的學生也提出了問題:天河山景區的成人門票是多少錢一張?小學生門票是多少錢一張?我們學校全體游覽,每張能優惠多少錢?我們班50個人進天河山景區游玩一共要付多少錢?可見,教師要善于把握和利用每一次適合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機會,盡量設置適合他們認知層次和感興趣的數學問題,讓他們之間通過對比發現各自數學問題的差異,看誰提出的數學問題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有針對性和代表性,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散思考問題,從而活躍他們的數學思維,不斷強化他們的數學問題意識,使他們自覺形成思考數學問題的習慣,形成良性循環。
以問題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領略問題解決的方法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知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數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學生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加思考,善于引導和培養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最根本的是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和問題進行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是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我在教學引入部分,出示了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方格圖,請學生們比一比圖上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并說說比較方法。學生中有的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有的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后,數(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在數和算的基礎上領悟到了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特殊聯系。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能不能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求出它的面積呢?”學生們的探求欲望被激起,于是拿出了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動手操作,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將其拼成一個長方形。
之后,我又請學生們交流操作思路,并及時點撥,請學生們思考:“拼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沒有改變?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面積如何計算?”于是學生當中又形成了積極探索的熱烈氣氛,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發現了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聯系,即:長方形的長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還要經過驗證。于是,我又請學生們用這個計算公式算一算方格圖上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看看所得的結果與數方格所得的結果是否一致。學生通過參與、合作、探索,最終發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強化課后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課后練習題絕大部分是常見的常規性問題,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另外還有一小部分課后練習是開放型的數學問題,目的是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用好習題中開放型的題目,更好地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