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曉黎
摘要: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可能會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現以黑龍江省為例,列舉了影響玉米質量安全的幾種主要真菌毒素的危害及當前的限量標準,分析玉米容易受到污染的環節,根據實際經驗提出保障玉米質量安全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玉米;真菌毒素;污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24-01
1 玉米中主要真菌毒素污染現狀
玉米生長期正值雨熱同季,在此期間自然災害頻發,既影響玉米產量,也利于真菌毒素產生。通常來說,真菌毒素含量與真菌菌株的活性呈線性關系,而真菌只要在適宜生長的環境中可以大量繁殖,因此真菌毒素生長期和儲藏期都有可能發生。黑龍江省玉米一般采用半自動化模式,干燥條件差異大,天氣、溫濕度都對真菌毒素含量造成很大影響。如遇收獲時濕度較大且不能及時進行機械烘干,則會加重真菌毒素的污染。此外,如收獲的玉米保存的不當,也會加重真菌毒素的侵染。玉米的質量與環境的溫濕度有關,還與儲藏方式有關。黑龍江省玉米的收獲后到入庫儲藏間隔較長,不利于玉米釋放呼吸熱,極易引發真菌毒素的產生。
2 真菌毒素危害及其限量標準
黃曲霉毒素危害及限量。黃曲霉毒素具有極強致癌性,理化性質極其穩定,危害極大。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種,包括Bl、B2、Gl、G2,其中Bl的致癌性最強。黃曲霉毒素被人畜吸收后,富集于肝臟、腎臟等,輕者可引發嘔吐、厭食,重者會引發肝癌導致死亡。此外,黃曲霉毒素還會損害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歐盟相關條文規定,黃曲霉毒素Bl最大殘留量為2μg/kg,黃曲霉毒素總量為4μg/kg。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谷物中Bl限量為20 μg/kg。我國相關限量標準中規定玉米及其制品中黃曲霉毒素Bl最大允許量為20 μg/kg。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危害及限量。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又稱嘔吐毒素,雖然毒性較低,但極易發生中毒現象,其廣泛存在于玉米中,是一種較強的免疫抑制劑。嘔吐毒素的主要危害是抑制蛋白質合成,減緩動物生長。嚴重者則會導致發育畸形。人體攝人嘔吐毒素后,會出現腹痛、腹瀉等急性中毒癥狀,攝人過多甚至會導致休克性死亡。歐盟規定嘔吐毒素在粗谷物中的最大限量為1250 μg/kg。我國相關限量標準中規定玉米及其制品中嘔吐毒素的最大允許量為1 mg/kg。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限量。玉米赤霉烯酮是唯一一種雌性激素廣泛存在于糧食作物中,且在無法通過烹調分解。赤霉烯酮對雌性動物影響較大,母畜食用后,會出現死胎、流產等現象。研究顯示,玉米赤霉烯酮與女性特有癌癥有關。此外,玉米赤霉烯酮可通過食物鏈在人畜體內蓄積,對機體造成危害。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日最大耐受量為0.5 μg/kg。歐盟對玉米副產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為3 mg/kg。我國GB 2761- 2011中規定玉米及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殘留最大允許量為60 mg/kg。
3 提高玉米質量的措施
推進新技術。目前黑龍江省玉米質量良好,但玉米品種的更新速度慢。為提高玉米產量、抗病和真菌毒素抗性,應該加強優良玉米品種的選育。推進使用新型農藥使用,嚴禁銷售禁用農藥。加強農業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做好施藥監管,加強農藥登記管理,制定相應管理規范。積極開展系統研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技術保障。最重要的是加強玉米病蟲害防治研究,積極探索地產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建立科學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機制。
加強人員培訓。真菌毒素危害日趨嚴重的重要原因還是相關人員的認識不夠,防范意識薄弱。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范意識,并對農民進行系統的培訓,從種植、收獲及儲藏等環節進行預防,減少真菌毒素的發生。加強農民相關知識培訓,強化農民產品質量意識,通過科技下鄉活動,不僅要督促農民合理儲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人員操作水平,由于病蟲害和機械損傷會顯著增加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因此在玉米播種期、生長期及收獲期等加強人員相關操作水平,盡量避免由外界引起的損傷,包括病蟲害、機械損傷引起的損傷以及運輸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等。
提升安全檢測技術與裝備水平。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推進監督檢測到基層,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加快真菌毒素快速檢測技術裝備的研發,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此外還需加快真菌毒素防控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快速檢測技術的開發以及全國統一監測機制的建立等。
4 結語
從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的角度來說,玉米這種重要的飼料原料來源要對真菌毒素含量要求很高,準確判定玉米及其加工副產品的真菌毒素含量是科學有效利用玉米加丁飼料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相關的玉米生產儲存人員在做好生產儲存工作的同時,努力提高生產技術,嚴格把控玉米質量安全節點,減少真菌繁殖,從而控制真菌毒素的增長。同時也要求本地糧食收儲企業提高真菌毒素含量檢測能力,為保證本地玉米打開內地飼料市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