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坤 侯玉
摘要:豬腹瀉性疾病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又可細分為豬痢疾、傳染性腸胃炎、大腸桿菌病等。不同豬腹瀉性疾病的治療方式也有一定差異,如果養殖戶不能及時、準確鑒別疾病種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就會導致豬大量患病,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該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選取了幾種有代表性的豬腹瀉性疾病,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技術。
關鍵詞:豬;腹瀉性疾病;種類;鑒別;治療技術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69-01
1 常見豬腹瀉性疾病的鑒別
1.1 傳染性腸胃炎
傳染性腸胃炎是一種病毒性疾病,該病多發于每年的春、冬兩季,由于豬舍保溫保暖工作不到位,豬受涼后容易患病,3月齡左右的生豬是傳染性腸胃炎的易感群體。生豬患病初期多表現為嘔吐、排尿排泄頻率增加癥狀,并且有噴射狀腹瀉。病豬所排糞便呈黃白色,并散發惡臭。對病死豬進行臨床解剖可以發現大腸內壁分布有密度不均的暗紅色斑點,局部出現潰瘍,小腸黏膜脫落,刮取小腸黏膜制成玻片進行觀察,可以發現腸胃炎病毒。
1.2 豬壞死性腸炎
現代多數養殖場都采用集中化和規模化養殖方式,一些養殖戶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導致養殖場內養殖密度過大,空氣流通性較差,豬舍內糞污沒有及時處理,就會導致腸炎病菌的滋生和傳播,從而引發壞死性腸炎。根據發病時間的不同,豬壞死性腸炎又可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病豬,排出青黑色水樣糞便,且腹部有明顯的腫脹,從患病到死亡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 h;患有慢性壞死性腸炎的病豬,所排糞便呈黃白色糊狀,發病期間有輕微脫水癥狀。對病死豬進行解剖,可以看見小腸壁明顯變厚,上皮細胞數量增加。可以取病豬糞便制成玻片進行檢測,可以發現腸炎細菌。
1.3 副傷寒性腹瀉
副傷寒性腹瀉是一種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其中換季時發病率明顯上升。沙門氏菌在常溫環境下可長時間存活,并會對豬飼料、水產生污染,生豬食用受污染飼料和飲水后患病。豬患病初期體溫上升2~3℃,呼吸困難,并有嚴重的腹瀉癥狀,病豬喜歡趴臥,患病后期機體脫水嚴重。對病死豬進行解剖,可以發現豬的內臟器官有明顯的敗血癥狀,其中胃壁、肝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況。可以通過生化鑒定的方式來對該病進行準確鑒別。[1]
2 豬腹瀉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傳染性腸胃炎的防治
養殖場在引進新的品種或仔豬時,要注意做好預防性檢查,避免攜帶腸炎病毒進入養殖場。養殖人員應當在春、冬兩季加強豬群管理,一旦發現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對于已經確定患有傳染性腸胃炎的病豬,可以根據豬病情嚴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在患病初期可以注射阿托品,成年豬每頭注射3 mg,每日1次即可。對于患病較為嚴重的豬,可以用腸毒清(國浩)50 kg/套,連續用3天可治愈。用藥期間可以將配制好的中藥與豬飼料拌合,中藥成分包括神曲、肉桂、榆炭,連續喂服2天,對于加快傳染性腸胃炎的治療有明顯效果。
2.2 豬壞死性腸炎的治療
養殖戶要加強對豬飼料和槽具的消毒清理,嚴禁用變質或受到細菌污染的飼料飼喂。患有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病豬由于發病急,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針對慢性壞死性腸炎,首先需要為病豬補充體液,以緩解病豬脫水癥狀,可以通過靜脈注射安維糖的方式幫助病豬補充體液。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痢特靈、泰樂菌素以及林肯霉素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3 副傷寒性腹瀉的治療
對全群仔豬進行觀察,發現病豬后立即隔離,及時治療,并指定專人負責照料。治療方法甚多,介紹4種供選用。①土霉素按體重0.1 g/kg計算,口服每日2次,連服3天。②復方新諾明按體重0.07 g/kg,每日分2次口服,連服3~5天。③意康生物英國多聯特配合頭孢肌肉注射,每套本品用于100 kg體重治療。④喹諾酮類藥物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恩諾沙星,按體重肌肉注射2.5 mg/kg,每日2次,連用2~3天。[2]需要指出的是,各地治療方法甚多,療效也有差異,在治療過程中,要結合發病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養殖戶無論采取哪一種治療方式,都要在治療期間做好飼喂管理和衛生清理工作,這樣對于加快生豬病情恢復也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喬宏興,邊傳周,王永芬,益生菌一中藥復合制劑對豬腹瀉的預防和治療作用[J].當代畜牧,2013(18):142-144.
[2]毛黎紅,王開功,周碧君,等,貴州省部分地區規模化豬場仔豬4種致豬腹瀉病病毒感染調查[J].動物醫學進展,2015,36(5):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