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再成
摘要:犢牛腹瀉是犢牛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病癥,臨床以腹瀉為典型特征。由于其病因復雜,病狀特殊,如果治療方法不得當,將會嚴重影響犢牛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犢牛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現主要就犢牛腹瀉的病因、臨床癥狀進行綜述,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治療對策和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犢牛;腹瀉;原因;癥狀;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71-01
1 發病原因
1.1 犢牛自身因素
新生犢牛機體的免疫水平非常低,自身免疫力是通過母乳中的母源抗體獲得的,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母牛在圍產期營養攝入不足、營養物質失衡、礦物質以及維生素缺乏,導致犢牛在母體內發育受到影響,另外,也會引起母牛產后初乳品質不佳,都會影響犢牛的生長發育速度。加之出生3周齡左右的犢牛,自身的胃部器官發育不完善,消化功能較差,如果犢牛在允奶時過急,可能有部分奶汁進入到瘤胃和網胃中,無法順利的將內容物排除,奶汁長時間停留發酵,就會導致犢牛出現腹瀉疾病[1]。
1.2 飼養管理因素
新生犢牛出生后沒有及時的飼喂充足的優質初乳.導致犢牛沒有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犢牛發生腹瀉癥狀的幾率較大;犢牛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善,在日常飼喂常乳時,沒有按照定時、定溫、定量的原則進行飼喂,或飼喂的乳汁品質不佳,都會導致犢牛消化機能障礙而引發腹瀉癥的發生;新生犢牛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還不健全,對所處環境內的溫度等條件適應能力較低,當犢牛舍內通風不暢、空氣渾濁、更換飼料、舍內溫度變化較大等因素,會導致犢牛發生應激,引起腸胃功能紊亂,造成腹瀉癥的發生。另外,犢牛所處環境衛生狀況不良,消毒不徹底,也會造成犢牛致病微生物感染,引發犢牛腹瀉。
1.3 病原微生物感染
犢牛臨床上發生腹瀉多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根據病原微生物不同可將其分為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寄生蟲腹瀉。細菌主要指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以及產氣莢膜桿菌;病毒主要包含冠狀病毒、輪狀病毒以及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寄生蟲則主要指隱孢子蟲和球蟲[2]。
2 臨床癥狀
單純營養性腹瀉的發生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氣候寒冷的冬季發病率相對較高。犢牛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病初各項體征基本正常,而后出現腹瀉,排出混有氣泡或未消化的凝乳塊的粥樣或水樣糞便,糞便酸臭,顏色呈深黃色、黃色或暗綠色,犢牛腹瀉次數頻繁,可見鼓氣和腹痛癥狀,隨病情發展犢牛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癥狀,最后因為心力衰竭或酸中毒而死;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的腹瀉,多數表現為急性腸炎癥狀,初期癥狀與營養性腹瀉相同,病程后期體溫升高,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精神沉郁,全身無力,食欲減少甚至廢絕,并伴有腹痛癥狀,腹瀉癥狀反復出現,犢牛嚴重脫水,眼窩凹陷,病程一般1—3天,最終衰竭死亡;寄生蟲引起的腹瀉,主要癥狀表現為食欲下降,體況呈漸進性消瘦,病程較長,糞便中可見潛血且含有黏液。
3 治療
犢牛腹瀉的治療應采取補液,防脫水,糾正酸中毒,恢復胃腸功能等綜合治療措施進行對癥治療。預防犢牛脫水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000 mL,20%安鈉咖注射液10 mL,5%碳酸氫鈉液50 mL,復方氯化鈉500 mL,一次靜脈滴注。糾正酸中毒可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100~200 mL。胰酶、淀粉酶、乳酶生或酵母等可以提高腸道的消化功能,有助于腸道功能的恢復。為防止腸道感染,可用鏈霉素,按照體重10 mg/kg劑量,進行肌肉注射,抗菌消炎的效果較好。
4 預防
4.1 加強母牛飼養管理
要確保母牛妊娠期間獲得充足營養物質,科學配比日糧,要給母牛飼喂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的優質飼料。對乳房進行全方面監控,保持乳房清潔,并保證母牛適當的運動。給母牛提供良好的環境,確保圈舍清潔干燥,溫度適宜。
4.2 做好犢牛護理
新生犢牛應盡早吃上初乳,要確保在出生后6h內吃到不低于體重5%的優質初乳,以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增加犢牛自身的抵抗力。新生體況較弱的犢牛,應適當的增加飼喂的次數,進行人工哺乳時,要堅持遵循定時、定溫、定量、定飼養員的四定原則。犢牛的飼料要營養全價和品質良好。保證犢牛舍內通風良好,空氣清新干燥、環境清潔衛生。定期對犢牛使用的各種器具進行徹底消毒。
參考文獻:
[1]趙殿玲,犢牛腹瀉的病因分析與治療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3(12):152.
[2]楊華生,犢牛腹瀉的病因及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