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 王桂香
摘要:仔豬黃痢也叫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初生仔豬容易發生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腸桿菌而導致。仔豬感染該病后,往往會擴散至整窩仔豬,使其存活率降低,增加飼養成本,即使能夠耐過也會呈現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報酬率下降,嚴重損害養豬業的經濟效益,必須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關鍵詞:仔豬;黃痢;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78-01
1 流行病學
該病通常在炎熱夏季、寒冷冬季多雨潮濕季節發生,而在春、秋季節較少發生。易感性最高的是新生仔豬,通常在出生后的3天內出現發病,最晚會在7天出現發病。一般來說,初產母豬產出的后代仔豬患病后癥狀最為嚴重,而經產母豬產出的后代產仔豬癥狀相對較輕,這主要是由于母豬長時間感染大腸桿菌而導致機體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另外,新豬場相比于老豬場發病更加嚴重。
該病的發生原因比較復雜,不同豬場具有不同病因。母豬自身攜帶大腸桿菌,并通過糞便排出病菌,污染母豬的皮膚,特別是乳房,在仔豬吮乳時就會被感染;外界環境較差,如陰雨潮濕、圈舍污穢、溫差較大等,會造成仔豬自身的抵抗能力降低,從而引起發病;另外接種疫苗不及時,或母豬飼養管理不當,也可能導致該病。
2 臨床癥狀
一般來說,一窩仔豬中最初只有1~2頭出現發病,但很快就會擴散至整窩以及周圍仔欄內的仔豬,有時也會全窩仔豬一起發病。仔豬發病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在2~3 h內發生腹瀉,腹瀉時排出黃色的稀糞,并污染肛門周圍,逐漸引起發炎、形成結痂,癥狀嚴重的病豬會在腹瀉時直接排出水樣糞便,有些仔豬還伴有嘔吐癥狀,腹瀉嚴重時會引起脫水,另外,患病仔豬的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皮膚呈藍灰色,雙眼無光,拒絕吮乳,機體快速消瘦,最后由于衰竭而死亡。
3 剖檢變化
胃腸道黏膜上皮組織發生變性、壞死;胃部明顯膨脹,里面含有大量的凝乳塊,并散發酸臭味;胃底部黏膜變得潮紅,表面覆蓋大量黏液,有時會存在出血斑塊。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明顯膨脹,腸壁變薄,黏膜和漿膜發生水腫、充血;腸腔內含有大量黃色、黃白色的稀薄內容物,有時混有凝乳塊、氣泡和血液,并散發腥臭味;回腸、空腸一般發生輕微病變,但發生非常明顯的臌氣。大腸壁發生輕微變化,腸腔也含有大量的稀薄內容物,結腸基本沒有任何變化。腸系膜淋巴結發生腫大、充血,切面多汁。心臟、肝臟、腎臟表現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且伴有小的凝固性壞死灶。腦部發生充血或出現小點狀出血,個別腦實質會存在小液化灶。
4 實驗室診斷
細菌學檢查。無菌條件下取發病仔豬或剛死病豬的小腸前部內容物,為防止污染雜菌,最好取腸系膜淋巴結以及肝臟、腎臟等實質器官用于病原分離。以上病料分別在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血液瓊脂平板上以劃線方式接種,置于37℃下進行24 h培養。結果可見普通營養瓊脂上長出圓形的半透明淡灰色菌落,直徑在2 mm左右,表面濕潤、光滑,明顯隆起;麥康凱瓊脂上長出紅色菌落;有些致病性菌株能夠在血液瓊脂平板上發生β溶血。挑取疑似菌落進行涂片、染色、鏡檢,如果是中等大小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則要進行純培養,并接種生化管進行生化鑒定。如果可使葡萄糖、乳糖產氣產酸,β-半乳糖苷酶試驗呈陽性,并生成吲哚,MR呈陽性,VP呈陰性,不利用檸檬酸鹽,不產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菌體能夠運動,且在含有KCN的培養基上無法生長,由此可鑒定為埃希氏大腸桿菌。
動物試驗。取分離的菌株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18 h后給未吮食初乳的新生仔豬口服0.5 mL肉湯培養物,如果其能夠發生腹瀉,并排出特有的黃色稀糞,即可確診為該病。
5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取2 mL慶大霉素和2 mL硫酸黃連素,混合均勻后給病豬灌服,每天2次;肌肉注射1.0~1.5 mL 5%恩諾沙星,每天3次;將5%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加熱至30~40℃,每頭腹腔注射20—40 mL。嚴重脫水時要供給補液鹽,任其自由飲用。
加強飼養管理。妊娠母豬特別是妊娠后期必須加強飼養管理,供給營養全面的日糧,以使所產仔豬能夠吮食富含營養的初乳,使其抵抗力和免疫力良好。采取預防性用藥,如在飼料中添加高利霉素預混劑或氟苯尼考粉混飼,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母豬分娩前40天和15天分別接種1次大腸桿菌多價苗。新生仔豬要及時剪斷臍帶,并對斷端進行嚴格消毒,同時讓其盡快吮食充足初乳,注意要先對母豬乳房整體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消毒,并擠去積存在乳頭中的一些乳汁,接著才可讓仔豬吮吸。另外,仔豬在3日齡要補充適量的鐵制劑,2天之后再使用1次。調控保溫箱和豬舍內的溫度適宜,一般l—3日齡溫度適宜控制在32℃,4~7日齡適宜控制在25—28℃。及時清除糞便,且圈舍要定期或不定期使用3%來蘇兒或5%—10%的漂白粉進行嚴格消毒,確保圈舍干燥舒適、清潔衛生、適當通風,防止潮濕、陰暗和過于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