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河
摘要: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于感染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而引起的一種熱性、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高度傳染性。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可發生,其中春季和秋末發病率較高。任何年齡的豬都易感,尤其是斷奶仔豬和架子豬的發病率能夠達到80%~100%,病死率超過50%,嚴重危害養豬業發展,應加以防控。
關鍵詞:豬;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預防接種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79-01
1 流行病學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往往是由于購入慢性感染豬或帶菌豬而暴發該病。病菌主要寄生于呼吸道,通過飛沫及分泌物傳播,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在大群集約化飼養條件下,最容易通過接觸傳染。種公豬也可通過配種導致易感母豬感染病原。任何年齡、性別的豬都能夠感染該病,特別是3~5月齡的豬比較容易發病。一般來說,氣溫驟變,舍內溫度和濕度不適宜,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長距離運輸,飼養密度過大以及突然改變飼養方式等不良應激因素,都能夠誘發該病。
2 臨床癥狀
最急性型。同一豬舍或不同豬舍的一只或幾只豬突然出現發病,并能夠在沒有任何明顯征兆的情況下死亡。發病初期,病豬體溫升高超過41.5℃,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并伴有暫時性的輕度嘔吐和腹瀉,但沒有任何明顯的呼吸系統癥狀。發病后期,逐漸出現循環障礙和心衰,且耳、鼻、眼以及后軀皮膚明顯發紺。發病晚期,表現出明顯的呼吸困難,往往呈犬坐姿勢,張口伸舌,有淡血色的泡沫樣分泌物從口鼻流出,脈搏加快,心衰,耳、鼻以及四肢皮膚呈藍紫色,一般在24~36 h發生死亡,死亡率能夠達到80%~100%。
急性型。同一豬舍或不同豬舍的大量豬出現發病,病豬體溫升高至40. 5~41℃,精神萎靡,食欲廢絕,皮膚發紅,拒絕站立,咳嗽,呼吸困難,有時張口呼吸,心衰,血液循環不暢,鼻部出現明顯出血,以上癥狀在發病的前24 h最為明顯。由于在不同氣候以及飼養管理條件下,病程持續時間長短不不同。病豬癥狀較緩,一般在發病2~4天后死亡,耐過病豬能夠逐漸康復或變成亞急性或慢性型。
亞急性和慢性型。一般是從急性型轉變而成,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病豬不發熱或略微發熱,食欲不振,肉料比下降,伴有程度不同的間歇性或冉發性咳嗽,減少活動,在驅趕時往往掉隊,只有在采食才會勉強爬起。豬群在慢性期也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且可能會被其他呼吸道感染(如支原體、病毒、細菌)所掩蓋,少數病豬會發生中耳炎、關節炎、心內膜,且多個部位形成囊腫。慢性豬群中往往存在隱性感染豬,只要通過呼吸道感染其他病原體,如巴氏桿菌、豬副嗜血桿菌等,會促使病情加重。
3 剖檢變化
主要是胸腔發生病變。胸腔內存在大量血清樣的紅色液體,肺臟與胸壁之間沉著有纖維物,肺臟呈暗紫色,發生明顯充血、水腫,切面如同肝臟。肺心葉和隔葉組織發生硬化,或存在灰黃色的壞死病灶,并略微凸出于表面,與胸壁之間發生黏連。病程持續較長的病豬,可見胸膜上存在黃綠色的斑痕,肺臟中隔發生水腫而導致各個肺葉彼此分開,且早期有纖維變性物覆蓋在肺組織外面。支氣管淋巴結發生充血、腫大,往往伴有心包膜炎以及肝臟、脾臟腫大。
4 防控措施
西藥治療。病豬可肌肉注射5 mL 30%安乃近或柴胡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注射5 mL 50萬IU土霉素液,每天2次;還可注射5 mL 10%磺氨嘧啶鈉和5 mL 5%泰樂菌素,每天2次。
中藥治療。主要采取清熱瀉火、止咳平喘、養肺滋陰。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定喘湯加減,即取30 g黃柏、30 g黃芩、30 g黃連、40 g梔子、30 g半夏、30 g白果、100 g石膏、40 g蘇子、20 g杏仁、30 g款冬花、20 g麻黃、40 g桑白皮、15 g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以上藥量適合體重為50 kg的豬使用。
加強飼養管理。主要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即豬場要堅持自繁自養,并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進行封閉式的飼養管理,保持環境舒適,控制飼養密度適宜,提高豬群抵抗力。豬場需要引進豬時,要確保從已知未感染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豬群購買,且到場后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飼養,在該階段要再次檢查抗體,及時淘汰陽性豬,陰性豬才可混入健康豬群飼養。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定期使用威寶消毒液對豬圈進行全面消毒,使用0.4%過氧乙酸溶液對豬體、場地、食槽以及用具進行噴霧消毒,空閑圈舍要先進行全面清洗,完全干凈后進行熏蒸消毒或火焰消毒。
預防接種。豬群可使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弱毒苗和滅活苗進行免疫預防,一般仔豬適宜在6~8周齡肌肉注射多價油佐劑滅活苗進行首免,在8~10周齡再接種1次,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如果選擇接種弱毒菌苗時,需要注意所用疫苗的血清型是否符合當地菌株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