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泳
隨著吉林省各高校新疆籍學生的增加,新疆籍學生的成長成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吉林省實施“長白計劃”對口支援新疆阿勒泰地區的教育事業。到2017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43所高校在該地區累計招生4000余人,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但由于環境和文化的巨大差異,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學習、心理成長等方面的需求表現出特殊性。因此,本研究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調查學生的需求特點,對于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方法
本研究參考楊玉芹(2008)盧謝峰(2003)的相關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分別在吉林省6所大學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65份。
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分析
第一,生活需求:一是餐飲需求。由于新疆籍大學生都是少數民族,在飲食方面有著本民族的習慣與約束。結果顯示有67.2%的受訪者希望除了學校食堂外,有更多的就餐選擇;二是學習費用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86.3%的新疆籍大學生學費、生活費主要來源是家庭,學生從其他途徑(獎學金、勤工儉學等)獲得學費的機會較少。
第二,社會交往需求:數據顯示,89.6%的新疆籍大學生有較強的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友的需要,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語言及民族性格的原因,與其他民族的學生在交往中有一定的障礙。語言障礙影響比較大,為67.7%;其次是民族性格。
第三,學習需求:數據表明,72.8%的學生感到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83.6%的學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和幫助。
第四,發展需求:數據顯示,81.4%的新疆籍大學生需要學校為其提供一些機會鍛煉其社會實踐能力,88.3%的學生需要學校在職業規劃中能夠針對新疆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民族習慣等給予特殊指導,以增強就業時的競爭能力。
研究結論
生活領域與人際交往圈較小
在中國,餐飲不僅僅是吃飽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人們在就餐過程中要不斷互動,由于飲食的氣氛,使得在聚餐過程中的交往互動會更加順暢。新疆籍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的需求,但是由于新疆籍學生飲食上的特殊性,與漢族學生比較,供其選擇的就餐地點少,減少了學生交往的媒介。因此,在校園內及周邊提供更多的清真餐飲,對于豐富新疆籍學生的生活領域,提供更多的人際交往平臺,具有重要價值。
語言等諸多障礙影響了人際交往的質量
由于新疆籍大部分學生來自于民族學校,因此,在漢語言的使用中會存在信息誤讀的情況,導致交往障礙。其次,高質量的人際交往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與交流。但是,在交往中由于特殊的民族性,使得這種高質量的交往較為困難。
學習困難與學習動機較高并存
學習的障礙是復雜的,包括學習動機、思維方式、意志力等諸多心理原因;也包括學習方法、知識儲備等原因。雖然吉林省新疆籍大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比例較高,但是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不低,語言理解障礙、知識基礎薄弱、思維方式欠缺是產生學習困難普遍的原因。即使是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也普遍感覺,平時講話溝通沒有問題,但是上課教師講解專業知識,語速太快,聽不懂,從這一現象上就可以看出,教師雖不能為了1~2個學生,降低課堂教學要求,但是對于新疆籍學生確實應給與特殊幫扶。
職業核心競爭力較弱
由于語言、民族傳統等原因,新疆籍學生獲得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其中大學生普遍采用的家教、校園生活服務鐘點工、校外服務類鐘點工等短期打工途徑,新疆籍學生很難獲得。另外,職業指導教師對新疆就業環境不了解,對新疆需要的人才素質要求不熟悉。因此,對新疆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缺乏針對性,這就使新疆籍大學生在內地學習過程中職業素質的發展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