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紅
英語課程實施的整體目標是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人文性的目標,涵蓋英語學科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文化品格的培育。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的素養。其中文化品格的素養,重點在理解本國文化內涵和異域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三個方面。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理所當然不應忽略文化品格素養的形成。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讓學生把英語學習只當作語言學習的工具,而應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學會生存、學會共存、學會發展、學會創新。那么,英語教學中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提升學生文化品格素養呢?
在自主閱讀中,提升文化品格素養
英語教學,離不開閱讀。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閱讀,可以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閱讀,可以形成學生的文化認同。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只是囿于掌握一種語言工具,更在于文化品格素養的形成。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師應該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應當明確文化品格因素的形成是英語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
牛津英語7A Unit5 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中外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Halloween、the Middle Autumn Festival 以及Chinese New Year,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西方節日慶祝方式所存在的差異,更有助于學生的中西文化品格素養的形成。
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本單元延伸出感恩節、圣誕節、復活節、端午節、元宵節等節日,以節日為線索,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對端午節的由來、元宵節的燈展、高科技下圣誕老人如何派送禮物、感恩節的感恩情懷、中國節日放鞭炮的利弊等進行開發性思索,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化品格素養。
這樣的閱讀,對學生文化品格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每一次閱讀課的機會,讓學生獲得知識,拓寬視野、提升能力,開發思維;我們要立足課本,開展整體教學,要精心選材,培養閱讀技巧與方法;我們要以培育核心素養為前提,讓學生愛上閱讀、品味生活,這是文化品格素養形成的重要路徑。
在相互交流中,提升文化品格素養
南通將課程改革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并對課堂提出三點基本要求:限時授課、合作學習、踴躍展示。其中,“合作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必須建立學習小組,學生在小組內或小組間進行互動交流。文化品格素養的提升,當然需要借助于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形式來完成。狹隘的視野、短淺的眼光、難以使積淀變得豐贍。
中國學生學英語更多在課堂,他們缺乏真實的語境。所以,教師需要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進行語言的碰撞。比如牛津英語8B Unit 5 Good manners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好的禮儀”,其內容主要介紹西方國家一些習俗,如餐桌禮儀等等。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我們知曉的“八禮四儀”進行合作討論,并制定出英語版“八禮四儀”,這將是本單元文化知識的極大升華。在相互交流中,學生汲取語言知識,對既定文化品格素養進行積累,對缺失文化品格素養進行修補,其作用不可小覷。
英語課堂應該是英語交際的小舞臺,教師應該把舞臺留給學生,以教材為劇本,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踴躍展示”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才能提升文化品格素養。
在體驗感受中,提升文化品格素養
英語教學的體驗感受是學生文化品格素養提升的關鍵步驟。缺乏了體驗,品格就不能生根;缺乏了感受,素養就不能形成;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受,英語教學才能靈動起來;具備了體驗感受的英語教學,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教學。如此的教學,其有效性才能得以實現。
牛津英語8A Unit 4 Do it yourself這一單元主要講述自己動手的樂趣。教師可以設計很多話題的DIY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什么是DIY、DIY的注意事項、DIY的快樂收獲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在相互合作中學會DIY水果沙拉,手工作品的制作流程等等,可以學會用英語介紹整個活動,這些對于提升文化品格素養至關重要。
英語教學應該走出傳統的窼臼,由重知識傳授到重素養培育,再到重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培養的轉變,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沖突、深入體驗文化、多角度看待問題等途徑,提升學生整體核心素養。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更多地去研究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和方法,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方式,努力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英語微課開發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c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