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藝君
《數學課程標準》突出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顧名思義,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的教學特別要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把生活實際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對此,我們可以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實際生活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出發點,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感悟到數學就是為生活服務的。
慧眼看生活,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立足于生活,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在我們的生活周邊,隨時都能找到它的“原型”。如何將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呢?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走進生活天地,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用心看生活、用數學思維了解生活的習慣,并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的數學知識相聯系,進而發現數學問題。
如,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這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物體的面是圓的?學生大都能舉出很多實物,比如車輪、井蓋等。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的呢?”教師在課件中呈現三輛汽車,它們的車輪分別是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問學生:“你會選擇乘坐哪輛車?再比如,井蓋如果把圓形改成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好嗎?”讓學生體會圓的“好處”。兩指彈出萬般音,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雙慧眼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用心挖掘素材,提出數學問題
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碧岢鰡栴}同時也是訓練學生數學思維和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奠基石。教師在備課時,要想方設法地安排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在素材中找到數學的原型,使生活素材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善于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就更應該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所以,教學中應努力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素材,提出數學問題。
五年級上冊“循環小數”這節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含義。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現春夏秋冬、一周七天交替的動態畫面,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悟什么是“依次不斷”;什么是“重復出現”。接下來組織學生用豎式計算:32÷6,在計算過程中學生主動提出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3的結果。這樣就能很好地從生活素材中幫助學生理解循環小數高度抽象的概念。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課件呈現出一只張開的手。教師提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5根手指”“4個間隔”“伸出的手指數與間隔數存在什么關系呢?”通過手指這個生活素材,學生直觀感受到了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
動腦思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睌祵W來源于生活,數學還能夠服務于生活,讓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求知欲。因此要讓生活進入課堂,讓課堂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將數學知識借助生活經驗呈現給學生,形象而具體。同時,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事、物,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聯系密切,巧借生活經驗,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這節課,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借一作十”。教師創設“15元買一個8元玩具后,還剩多少錢?”的問題情境,借助“找零錢”這一生活經驗,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不僅解決了數學問題,還能深刻地體會到“原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問題”。而在五年級上冊“體積的認識”這節課上,可以借助《烏鴉喝水》的故事來讓生活進入課堂,學生非常熟悉這個故事,也知道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教師提問:“為什么水面會上升呢?”學生說出原因:“石頭占了水的空間”,從而可以幫助教師順勢引入課題:“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物體的體積”。
親身實踐,培養應用意識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的根源在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創設機會,讓學生親身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就會不斷形成。例如:在學完測量后,讓學生做一些實地測量,如教室的長和寬;在學完小數加減法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回營業員;在學完統計后,讓學生做一些社會調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更會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通過學生的生活實踐,既可以打開學生的數學視野,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與應用意識。
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數學教學要穩穩地立足于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才能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從而讓學生主動地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實現數學來自生活,最終走進生活的課程價值——“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