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雨
昆曲作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在我園園本特色“本土文化”的主題下,組織大班年齡段的幼兒開展了一系列以昆曲為主題的藝術領域活動,該主題活動把昆曲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游戲和環境中,使優秀的本土文化得到發揚與傳承。
利用昆曲資源開展大班戲劇主題活動
大班幼兒由于年齡段的特點,在戲劇學習上較小、中班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我園針對本園大班自身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開展了各類具有本土特色的主題活動,讓昆曲滲透在不同領域,以欣賞、理解為起點,再到創作,最后嘗試表演,在過程中幼兒能夠多角度接觸、認識昆曲。
美術活動
昆曲臉譜
昆曲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但是昆曲中“凈丑戲”盛行。因此,昆曲的臉譜設計主要有“凈”“丑”兩行,但有極個別的人物,例如孫悟空屬于“生”而鐘無鹽屬于“旦”,顏色的選擇上基本使用黑、白、紅三種顏色。孩子們在臉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己對人物角色行當的理解,設計屬于自己的臉譜,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幼兒歸納這些行當的特點,例如凈行分為大面和白面,其中大面的臉譜以紅色、黑色為主;而白面常常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都涂以白粉,但白面不全是反面角色,其中也有正面人物,或是較為中立的角色,更有女角等。
昆曲服飾
昆曲的服裝在色彩和裝飾上都有著特別的講究,武將會有各自的戎裝,而文官會根據封建社會階級等級的不同在穿戴上有相應的變化。大班幼兒在設計、制作戲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觀察、認識不同的戲服,最后通過繪畫的方式把完整的人物形象畫出。在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上,幼兒可以利用廢舊材料、裝飾品制作服飾,這些服飾只需要具備一定的特點即可。
音樂活動
認識樂器
昆曲用鼓、板打出節奏,曲笛、三弦、提琴作為主要樂器,笙、琵琶、二胡也是昆曲表演中常見的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到的,幼兒可以通過認識不同的樂器、傾聽分辨樂器之間的區別,不斷地拓寬眼界,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
昆曲欣賞
昆曲和幼兒平時學習的兒歌、流行歌曲完全不同,昆曲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對聲音的控制,以及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在園開展昆曲主題的音樂活動時,我們以欣賞為主要形式,便于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對昆曲產生興趣進而推動之后的系列活動開展。昆曲以吳語作為其表達語言,由于我園幼兒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屬于“新昆山人”,因此在以本土文化作為原本特色的推動下,我園從小班起就開設“昆山話”學習課程,昆曲中主要使用方言進行表演,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加深對“昆山話”的熟悉度,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欣賞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昆曲表演
大班階段的昆曲表演基于幼兒對昆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在區域游戲中進行的簡單的模仿演出,并且演出劇目是幼兒感興趣、易理解的,例如《鬧天宮 偷桃》《牡丹亭 游園驚夢》《白蛇傳 水斗》等,幼兒并不需要完整地表演一個故事,但是即使是片段的表演,也能夠加深幼兒對昆曲的理解和記憶。
環境布置
幼兒園的環境能夠對幼兒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我園大班整條走廊都是以昆山地方特色為主題,呼應校園本土文化特色。班級區域中,以美工區為主,投放相應的昆曲元素材料,并把成品做成各式各樣的墻面裝飾,在角色游戲中各個區域也融入了昆曲特色,例如商店里有出售成品臉譜、服飾;舞臺上展示演出視頻、圖片等。諸如此類通過幼兒親身參與并投入其中的環境布置,都有助于幼兒產生成就感并且能夠保持長久的興趣。
利用昆曲資源開展大班戲劇主題活動的建議
近年來,本土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融合研究越來越多了,關注本土文化、發展本土文化成了一種大趨勢,網絡上相應的研究也非常多,但是關于昆曲文化這種本土資源和幼兒園課程有效融合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可以形容為“一片空白”。隨著“新昆山人”的不斷加入,昆山本土文化的保護也成了當地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園自身吸納了數量較大的“新昆山人”,如此條件優勢,能夠幫助我園更好、更深入地開展系列活動。
結語
筆者對自身經驗進行歸納,建議開展昆曲文化系列活動時,可以合理利用校外資源、如家長、地方專家等,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教師提供正確的專業指導,共同研究教學方案。相信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項活動以后,昆曲文化會被大家所關注并在幼兒園中發展得更加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