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瑄
眾所周知,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有意義和有作用的活動。課程的設計應以學生不會的內容為主。而我們大多數的課堂設計是以假設學生缺乏什么樣的信息為依據,然后教師基于教材把自認為重要的內容信息傳授給學生。這種想法的教師會覺得學生是一株株被動等待澆灌的小苗,而實際上,我們的學生應該是探索者。積極的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習的過程更有意義,同時隨著學生的探究,這種來自生活的發現會促進他們理解能力的提升。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主要是以提高和改善學生的基本技能為主,單獨任何一項技能的提升,我們都不能認為是學生掌握了語言。
如今,大多數的教師喜歡給學生提供很多成語、固定的作文模式等等。學生們確實需要這些,但教師們好像忘記教會學生怎樣在交流中去運用這些知識,怎樣寫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情感。那怎么樣才能盡善盡美地去提高學生的技能呢?
我們應該找到適合我們教學對象——學生的開始階段。先從聽開始。聽是一種在人們生活中廣泛使用而往往忽略的語言交流工具之一。一個人45%的時間其實都是在聽其他人講,聽收音機,聽音樂。從語言學來說,給學生大量適合他們聽的活動能夠很好地擴充他們的語言詞匯,這要比單調的機械傳授更有效率,除了字詞量的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增強。
毫無疑問,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他沒有足夠的字詞量積累和理解句子結構的能力,理解分析文章是非常困難的,他們無法理解他們所聽到的內容,無法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掌握方法的同時,運用是另一回事。我們通常會發現造成學生語言表達不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的理解問題。即使字詞和句子都了解的情況下,有的學生還是會覺得回答起來很費勁,而且回答的角度有偏差。
首先,由于環境的不同,所以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一個孩子能把所聽到的話語流利地復述或者轉述出來,那是因為在他能說能走之前就聽到了很多,在能走能說之后還有很多機會去聽,在上學之前他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聽說者了,可見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其次,因人而異,每個人閱讀的習慣不同,而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理解問題的角度。其中一些學生在閱讀時經常努力地想要理解每一個詞語和句子,但如果遇到生僻的字詞和拗口的句子,他們理解起來就會很費力,導致產生心理上的厭惡從而不愿去表達。所以,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讓學生聽,這是語言學習的基本。一個學生擁有良好的聽的基礎,能在聽錄音時、聽別人講話時不會感到無聊,愿意去思考。然后,教師也應更加關注學生語言表達的技巧,包括何時抑揚頓挫等等。訓練表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教師一定要給出正確的信息和指導,堅持下去自然而然能讓學生發現語言的魅力,不由自主地去表達;最后,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讓學生去閱讀。材料應該多種多樣,內容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同樣類型的文章,不同的學生理解起來也是不一樣的。不要千篇一律,早早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反之應該去鼓勵他們,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讀多思才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理解之后怎樣去寫出來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項技能。就應試而言,寫作在語文考試中占很大的分值,能夠給學生提供一種物質上的成就感。它能讓學生把實踐中掌握的大量素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筆完美地表現出來,從而抒發自己的情懷。學生通過寫——修改——仿寫不斷糾正自己的寫作習慣,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而不應該只局限于寫對句子或孤立地做課本上的練習。同時,寫作也不能與生活情景分開。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除了指導學生怎樣布局、怎樣謀篇以外,讓學生寫一些他們的生活經歷會更好,材料內容更多的時候應該是沒有限制的。此外,教師的評價應以學生的語言基礎和興趣為基礎,在每一個學生的作文之后寫上一些簡短的評論讓學生感到受重視的同時,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在哪里。刺激學生的方法有很多,促進他們寫作需要很多的技巧,比如出版可以算是一種方法。學生需要一種理由去打草稿、去三番五次地修改,需要一種動力去完成自己的創作。要鼓勵學生多讀多記,每次遇到自己愛不釋手的文章要摘抄下來,形成自己的資源庫。長此以往,就很容易能夠培養學生總結和自如使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的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我們知道善聽、會聽在交流中的重要,理解是交流教學的目的,說是另一種交流的技能,而寫則是一個人素養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們要努力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成就。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國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漢語也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語言學習能力成為學生從小就應培養的能力。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語言的技能,從而實現他們學習生涯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