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華
注重素材拓展,備課有效能
信息技術學科既有充實的技術內涵,又突出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人文的特性。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的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綜合性特點,調動自身的技能貯備,用自己的信息素養去拓展教學素材,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為助力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打下基礎。例如:《荷塘美景》一課的教材內容是以復習導入,安排“回顧上節課學習的曲線工具繪制單弧曲線、雙弧曲線的方法——學生思考怎么用曲線工具將荷花畫出來——教師講授曲線工具繪制閉合曲線繪制圖形的功能——揭題用閉合曲線繪制圖形荷塘美景”這樣的環節。顯然,若“以本為本”設計這樣的導入環節會過于程序化,學生被動學習。所以筆者嘗試“以人為本”,基于兒童視角審視教材,處理后的導入環節說明如下:首先,在課前設計了誦讀《小池》《江南》《曉出》等有關荷花的古詩環節,組織教學為下一環節看圖配詩作鋪墊。然后,激趣揭題。教師根據古詩內容展示一些荷花實景圖,請學生給圖配上詩句。接著,教師再請學生欣賞美麗的荷塘視頻,給圖配上詩和視頻,讓學生對荷塘有個初步感知,留下美的印象,也積累了后續創作的素材。最后,請學生給這荷塘景色嘗試取名,也可征求學生是否同意用“荷塘美景”來概括,教師順勢出示課題《荷塘美景》。
注重“半成品”加工,練習有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參差不齊,技術操作薄弱,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半成品”加工策略能讓學生不會因為某些技術環節沒有掌握,而浪費大量課堂時間,使得后續練習無法完成,保證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也提高了上機時間的利用率。
例如:筆者在讓學生鞏固“閉合曲線”的練習中采用了“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根據生活中隱藏著的閉合曲線的景物,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如圖1):
有雨滴(可增加若干滴)、長春花(缺一花瓣)、柳葉(缺柳葉)、荷花(缺花骨朵)、蠟燭(缺燭焰)等,再讓學生用曲線工具補充完整各個景物。在完成半成品練習中,學生不僅鞏固了新知,熟練掌握曲線工具的用法,還感受和體會到曲線工具的妙用。
這樣的“半成品”加工練習需要技術高度集中,學生在練習時更有針對性,更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技術練習與情感體驗同時最大化。
注重技能歸納,教學有效益
每位信息技術教師不應在乎教會了學生使用多少軟件,創作了多少作品,而應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角度出發,我們需要在向學生教授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介紹蘊含在信息技術中的基本思想方法,每節課及時對練習中的技術操作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例如:在學生進行“閉合曲線”的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圖中存在雨滴需要畫短胖點、柳葉要細長點、迎春花花瓣需要定點在花心等“閉合曲線”的操作疑難,學生在反復嘗試練習中探尋著閉合曲線的規律。如何才能畫出滿意的閉合曲線?筆者借助坐標圖(如圖2),歸納“閉合曲線”畫法的教學實錄如下:
教師:同學們,你能控制好這條活潑的曲線工具嗎?學生1:太難了,我都要畫好幾遍才滿意。學生2:是啊,畫出來的曲線一會兒太胖一會兒太瘦了。教師:嗯,這曲線太調皮了。想畫出滿意的曲線是有秘訣的,一定來看看有什么規律嗎?
教師打開圖2,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在這格子圖上畫的畫,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演示(圖2上半部分圖形):選擇曲線工具,以O點為起點,分別(-1,0)和(1,0)為調整點,畫出水滴;繼續以O點為起點,分別(-2,0)和(2,0)為調整點,畫出水滴;繼續以O點為起點,分別(-3,0)和(3,0)為調整點,畫出水滴……
學生觀察教師作畫,并談談發現。
學生:兩個點之間越寬,水滴就越胖……
教師:不錯,大概表達出意思,誰來補充說完整?
學生:起點相同,兩個調整點之間距離越大,水滴就越胖。
教師:說得完整,通俗易懂。
教師再示范下半部分圖形……
最后,課件出示畫閉合曲線的規律:閉合曲線的大小與三個點的距離有關。兩個調整點之間距離越長就越飽滿,兩個調整點之間距離越短就越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