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廢棄“灌輸式”教學,深度學習
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遠離單一的“臨摹式美術技能操作”,轉變為用自主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探究學習?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告別“虛假研究、虛假合作”的課堂,走向真正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筆者開展了題為“把握教材隱性魅力,體驗美術創作樂趣”的美術課題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導教師和學生從文本入手,深度學習,體驗快樂,這正是契合了核心素養下的美術學習。研究中,課題組教師舉行了片斷教學、觀摩課堂和同題異構等教學活動,以生動的課例證實了研究的方向是正確的。下面筆者以《有趣的生肖郵票》課堂教學為例,談談教師和學生在深度學習中體驗的快樂。
《有趣的生肖郵票》一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的一課。教學時,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并通過對郵票的設計和制作,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愿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為了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在課前設計了兩張表格:生肖調查表和郵票觀察記錄表,讓學生去做課前調查,提高他們對課堂學習的熱情,同時也加深對這堂課的自主了解。事實證明,課前的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在課堂上交流收集到的生肖和郵票知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第一步邁得如此成功,我趁熱打鐵,拋出的問題層層深入。比如教學課本第41頁上十二生肖民間掛飾作品時,我并不是單純地按著教材版面的民間掛飾作品圖片一幅一幅講授它們的樣子,而是抓住課堂教學的“深度”,由民間美術的作品深入探究表現形式、表現方法是如何呈現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意義的。例如:民間掛飾上的動物形象,為何老百姓是這樣表現?這種表現形式和方法究竟是為了什么?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學會了表現生肖郵票的藝術形式,從而為創作作了鋪墊。
落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教學不是認知式的灌輸型講授,也不是硬性地讓學生去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過程中,用個人的體驗完成對問題的解析和初步的文化理解。例如:郵票中民間套色剪紙小豬的紋樣、色彩中的寓意與表現寓意的方法,民間藝人都采用了哪些造“形”的方法呢?為何要如此運用?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后,明白了這樣的民間藝術都是經歷了民族文化、民間采集和藝術家們的創造而來的,從而更熱愛美術的多種形式,再通過讓學生上臺操作設計郵票的布局,深化他們的知識點,達到了核心素養下的美術學習目標。
結合“情境式”教學,創造學習
如何衡量學生具備了核心素養?有教育界的同行形象地描述為:當你把學校教的具體知識點都忘了,但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能運用所學,想到如何應對,這就是核心素養,就是學科知識技能的遷移和運用。
在美術教學中,我盡可能地利用真實情境和教育契機去設計教學活動。如學習《設計生活標志》時,如果學生沒有“為誰而設計”“為什么樣的情境而設計”的真實動機,那么學生的設計思路就會打不開,只能流于形式而應付了事,自然不會涌現出具有創意亮點的作品。所以我讓學生設計學校用室的標志,展開評選,勝出的作品張貼展覽,通過創設真實的創作情境,能讓學生的創作活動熱情高,作品質量優。
教學《威武的盾牌》時,為了讓學生領會“威武”,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聯系上學期學過的“面具”制作了一個威武的“老虎頭像面具”,讓學生上臺表演,創設了威武的情境,再由面具過渡到盾牌,讓學生聯系舊知、學習新知。學生在表演的情境當中領會了“威武”,又從面具中學到了相似盾牌的制作方法,連接了新的學習任務,
告別了以往死記硬背、單一訓練模式的學習方式,從而走向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關聯的主動建構過程,這就體現了核心素養下美術學習的快樂。
像這樣連接學習的方式還有很多。因為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必然是單元化的,連接著多學科領域和文化,所以在時間跨度和課時分配上應有不同的安排。比如在設計人美版三年級下冊的《有趣的蛋殼造型》這一課時,如何導入才能更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呢?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木偶戲”表演進行導入,以學生耳熟能詳的《西游記》故事為藍本,用蛋殼制作了唐僧師徒的形象,自制成類似提線木偶的樣子,再聯系前面學過的“演電視”,制作了一個電視盒子,然后請學生來演木偶戲。漳州的提線木偶馳名中外,這樣的設計既連接了舊知,又聯系了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大大開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基于核心素養下把課堂全面還給學生的美術文化學習。
結語
總之,美術課擔負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小學美術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的氣質和審美品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鍛煉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連接學習、創造學習,力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使學生適應時代和社會新背景下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