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摘 要】目的:探討預防性鎮痛對常發性夜間疼痛患者鎮痛效果及心理睡眠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13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67例作為對照組,另67例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取預防性鎮痛,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及焦慮、抑郁緩解程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緩解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常發性夜間疼痛患者實施預防性鎮痛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及不良心理,提高其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預防性鎮痛;心理睡眠情況; 焦慮;抑郁
急診科患者病情普遍急、重、危,同時患者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手術治療后由于麻醉藥物效果的消退,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夜間,患者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患肢上,對疼痛也更加敏感,一到夜間,患者就會感到傷口疼痛劇烈,導致患者情緒低落,嚴重影響患者的休息,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從而影響到患者的康復[1]。本院急診科在術后對患者進行預防性鎮痛,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13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8例,女56例,年齡19~81歲,平均(51.7±6.6)歲。隨機選取67例作為觀察組,另67例作為對照組。2組患者性別、年齡、伴發疾病及既往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疼痛發生原因總結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及鎮痛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防性鎮痛,科室成立疼痛護理小組,成員由經驗豐富的的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疼痛小組總結患者疼痛發生原因,主要包括(1)物理因素。手術器械對患者機體的刺激或者傷口包扎過緊,影響患者肢體的血液循環,致使部分組織腫脹,從而使患者感到疼痛[2]。(2)環境因素。嘈雜的環境及病房的燈光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疼痛感。(3)心理因素。有些患者擔心手術的效果,情緒不佳。這些心理因素都對患者產生影響,使疼痛加劇。(4)體位因素。被動體位是骨折患者手術后一般采取的體位,會使患者的活動量減少,這也是疼痛的相關因素。(5)個體原因。患者的年齡、性別、個性、情緒等因素不同,耐受疼痛的程度也就不相同。
1.2.3 護理措施 (1)制定疼痛護理方案。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收集患者的相關資料,詢問患者疼痛的具體方位及疼痛程度,疼痛護理小組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處理。(2)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病床的干凈、整潔。保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使用柔和的燈光,減少噪音的輸出,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3)心理護理。由于疼痛大多在夜間比較嚴重,所以患者一到夜間就會感到恐懼、沮喪,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并告知患者術后疼痛是正常的現象,讓患者不必過分的擔心,醫護人員會想辦法緩解患者的疼痛,這樣患者就會感到被關心,有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3]。(4)保持正確的體位。保持正確的體位可以極大程度的緩解患者的疼痛,依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適當的為患者改變體位,讓患者全身都放松下來,減輕疼痛的反應。(5)鎮痛療法。疼痛小組指導患者自我放松的技巧,比如深呼吸、聽輕柔的音樂等,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叮囑家屬多為患者進行按摩,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6)物理鎮痛。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物理鎮痛。如冷敷可產生局部麻醉作用,減輕炎性水腫。熱敷可減輕肌肉痙攣,增加局部血供。按摩可以刺激血液循環,舒筋活血來減輕疼痛,使患者舒適[4]。(7)藥物止痛。對于疼痛十分嚴重或無法正常睡眠的患者,疼痛小組可以遵醫囑給予止痛藥聯合鎮痛泵止痛。
1.3 評價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分為4級:0級:0分表示無痛。Ⅰ級:3分以下表示疼痛輕微,患者能忍受。Ⅱ級:4~6分表示疼痛嚴重并且嚴重影響到休息,尚能忍受。Ⅲ級:7~10分表示疼痛強烈,影響睡眠與休息。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焦慮程度:≥70分為重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50~59為輕度焦慮。抑郁程度:≥72分為重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53~62為輕度抑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如表1所示,治療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如表2所示。
3 討論
急診科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現象,造成患者疼痛的因素比較多,且大多數患者的劇烈疼痛發生在夜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康復[5]。本科室成立疼痛護理小組,先對科室內患者的疼痛原因進行總結,然后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鎮痛方案,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其治療信心。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體位及放松療法,以緩解患者的疼痛,采取冰敷、熱敷或按摩等物理方法對患者進行鎮痛處理,對于鎮痛效果不明顯的患者采用鎮痛泵及藥物聯合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緩解程度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常發性夜間疼痛患者實施預防性鎮痛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及不良心理,提高其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秀玲,金嬌嬌,婁菊紅,王斌.無痛護理在跟骨骨折術后夜間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9):149-151+155.
[2]李惠玲.疼痛用藥的心理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0):960.
[3]范美鳳.骨腦科患者術后夜間痛的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3):207.
[4]葉麗珍,王濟緯,沈荷娟,楊越濤.疼痛教育聯合心理護理對創傷手術患者疼痛控制及韌性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06):135-137+141.
[5]陳谷.骨折患者術后夜間疼痛的原因及護理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0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