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摘 要】目的:總結分析推拿科的常見護理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防范對策。方法:總結以往推拿科臨床工作中的護理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病情病種特殊、推拿科工作特殊性、護士專業素養不足、溝通交流不足和法律意識淡薄。針對這些問題,制定針對性的防范對策,從實施病種重點管理、調節護理工作安排、實施三級質控、實行全面告知、加強預防保護措施、強化風險意識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推拿科護士的風險認知,加強風險管理措施,比較改革前后推拿科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結果:在針對推拿科護理風險因素實施針對性防范改革后,推拿科2016年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從2015年的7.13%降為了0.94%;護理滿意度從2015年的90.61%,提升到了2016年的95.32%,差異顯著(P<0.05)。結論:了解推拿科的護理工作特點,針對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因素,制定防范對策,能夠有效防止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推拿科護理;風險;因素;防范
1 護理風險因素
1 患者病種及病情復雜性增加
1.1推拿科收治的多為腰痛病、項痹病、漏肩風病、膝痹病、痛痹癥、中風病等患者,在2012年一2013年年度中收治病人21%人、65歲以老年人有572
人,占收治病人的45.6%,患者的病情變化快、復雜、合并其他內科疾病多、機體的衰弱;患者個體差異,如高敏體質的患者用藥有發生過敏反應的危險。
1.1.2推拿患者大多存在疼痛、腰部及肢體活動不利、睡眠障礙等不適癥狀,急性期需臥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出現健康問題后很容易出現心理危機,如情緒緊張、急躁厭煩、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出現抑郁癥,心理壓力增加,出現心理危機后如沒有及時得到有效心理支持,即可產生護患矛盾,甚至演變成糾紛,若患者缺乏參與和配合意識,有冒險的行為或采取不合作態度,例如自殺、自殘、不假外出等,護理過程的風險將會上升。
1.2時間因素、心理因素、忙時、閑時均是高風險時段
1.2.1護士工作量急劇上升,超負荷工作,處于疲勞的工作狀態,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竭盡全力也無法完成全部工作,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勢必導致工作質量下降。
1.2.2護士承受工作與家庭的多重壓力,致使護士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緊張、判斷失誤而出現護理缺陷、差錯甚至出現護理事故。
1.3護士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法律意識淡薄
在臨床護理中存在著許多已知和未知的高風險因素,貫穿康復與治療的全過程。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患者及家屬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有了問題就要“討個說法”,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工作直接面對患者,發生矛盾和糾紛的機率多,但護士沒有及時轉變觀念,法律知識淡薄,重治療,輕記錄,護理記錄書寫水平不足,存在著安全隱患。
2 防范措施
2.1調節護理工作安排
實施彈性排班,將傳統的三班制排班改為彈性排班制度,根據護士的工作能力進行分組,新老搭配,實現能力互補。盡可能減少護士的工作量,就診高峰期適當增加護士人數,在確保滿足患者醫療、護理需求的基礎上,為護士提供更多的休息時間。加強護士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度,密切關注護士的心理健康情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使護士能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節奏,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
2.2實施三級質控
建立護士長、質控員、責任組長三級質控模式,實現護理質量的全面管理,將行政、教育、業務管理融為一體,建立質控登記本,將每月護理質量評估結果進行通報,作為月末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提高護士的工作責任心。
2.3實行全面告知
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認知履行告知義務,進行全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說明推拿科工作的特殊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支持。在工作中不要直呼患者床號,不要以床號代替患者姓名,尊重患者的隱私權,不要在公共場合談論患者的病情,不暴露患者的隱私。實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制度,由患者對護士的護理行為進行動態打分,根據患者的評估結果對護士進行表彰和批評,提高護士的工作責任心,轉變護理態度。積極收集患者的反饋,對護理工作進行調整,推動護理管理質量的持續提高。
2.4實施病種重點管理
根據推拿科工作特點,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據患者的情況,責任護士對分管患者進行梳理,如急性期患者、臥床治療患者、高齡患者、高危患者、特殊群體等,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實施重點防護。建立完善的護理統計制度,要求護士每天對重點患者的護理記錄進行登記,進行床頭交接班,加強危重患者的觀察和護理,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建立“危急值”報告制度,根據推拿科收治患者特點設定明確的危急值范圍,對于危急值較高的患者要及時上報,
盡早做好預防管理。
2.5加強預防保護措施
制定針對各類患者的風險預案。在科室內懸掛防跌倒、防墜床等風險標識,在濕化地面鋪設防滑墊,盡量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護士要加強自我管理知識的宣教,使患者提高自我安全管理意識。針對患者合并癥建立風險預案,如高血壓患者突發腦出血、患者發生過敏急性休克、壓瘡、墜床等處理措施,組織護士進行學習和演練,避免在工作中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
2.6強化風險意識
強調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的重要性,組織護士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要求護士能夠在工作中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做出處理,對于風險因素要有一定的防范能力。科室組織護士集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相關內容的講座和培訓,明確護理文書書寫管理制度,糾正以往工作中的不良習慣。
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實施改進后的護理干預與常規診療方式對比,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尤其在主動服務、護士滿意度、就診環境等方面,說明護理干預對于維持科室就診秩序、縮短患者就診時間具有明顯的所用,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從患者的心理焦慮情緒評分比較發現,實施護理干預后,患者焦慮等級明顯降低,多以無焦慮或輕度焦慮為主。同時在實施護理干預后,醫患關系明顯融洽,未發生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林麗君.門診護理工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24):3275-3276.
[2]談祥玉.門診候診患者焦慮原因的分析及對策[J].醫學信息,271·福建醫藥雜志2015年6月第37卷第3期 Fujian Med J,June 2015,Vol.37,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