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
摘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網絡空間內的個人隱私權頻頻受到侵犯,泄露、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數據的新聞屢見不鮮。本文歸納了網絡時代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的類型,并用具體案例說明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同時提出了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幾點建議措施。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人們在享受互聯網所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的安全卻屢遭侵犯,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發人深思。
一、隱私權與網絡隱私權
(一)隱私權
隱私權的概念是于1890年由美國的Warren和Brandeis最早提出的。他們在《論隱私權》中表示,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有權決不對外公開自己的私人事情,且有權免受他人的干涉,隱私權的價值在于保護個人和其他智慧或情感的產物。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隱私權是公民最基本的個人權利之一。張新寶在《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中指出,“作為基本人格權的隱私權意味著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不被他人非法入侵,知曉,收集,利用和披露的一種人格權”。一些學者還提出“隱私權是自然人為其個人,私人活動和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領域所享有的特定個人權利。”本文認為,從隱私權的內容界定來劃分,隱私權包括公民的私人信息、私人生活以及對私人信息和私人生活的支配權這三個方面。因此,隱私權是指在不影響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公民個人享有的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私人生活安寧以及對其私人信息與私人生活的支配權。
(二)網絡隱私權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關于“網絡隱私權”的概念也處在不斷地發展豐富之中。1999年殷麗娟指出網絡空間的個人隱私權主要是指“互聯網上公民的私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不得被他人非法侵犯、通知、收集、復制、披露和使用。還禁止在互聯網上披露與個人相關的某些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和損害的意見等”。向玲認為“所謂網絡隱私權,是指個人對以數據、符號形式收集和儲存于計算機及網絡中的有關自己的信息資料加以控制和利用以及排除非法干擾的權利”。簡單來說,在網絡空間內的個人隱私權即為網絡隱私權。針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諸多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本文認為網絡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私人生活的安寧以及對私人信息和私人生活的支配權,不受他人控制、不被他人非法收集、知悉、利用和傳播的一種人格權。
二、網絡時代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類型
(一)非法收集利用個人數據
這類型的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多見于各類型的網絡服務商,特別是電子商務網站,在商業目的的驅使下,為獲得更多潛在的資源,通過電腦上的“cookie”功能,網絡服務商可以取得用戶的上網瀏覽記錄、購物信息、支付信息等大量的私人信息。
以“攜程泄露門”事件為例:
攜程用戶張先生稱,自己持信用卡首次在攜程網消費時,需提供信用卡卡種、卡號、有效期、CVV2碼(即信用卡驗證碼)等一系列完整信息,然后提交支付。“然而當我第二次在攜程網使用這張信用卡時,只需提供卡號后四位及CVV2碼,攜程網就會完成這次支付操作。”
2014年3月22日,烏云漏洞平臺發布消息稱,攜程系統存在有可能致使使用者的私人信息、銀行卡被盜風險的技術漏洞。該平臺所發布的報告顯示,從該漏洞泄露出的信息有可能被黑客盜取,具體包括使用者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類別、銀行卡卡號、銀行卡CVV碼(即卡號、有效期和服務約束代碼生成的3位或4位數字)和銀行卡6位Bin(用于支付的6位數字)。
類似于攜程網站這種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通過技術手非法收集利用用戶私人信息并導致用戶私人信息泄露的侵犯個人網絡隱私權的事件屢有發生。
(二)非法竊取、販賣個人數據
這類型的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多由黑客(Hacker)所為,他們使用未經正式授權的的網絡域名進行登錄,盜取其他計算機使用者的私人信息,從而引發了個人數據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問題。
2014年年初,韓國爆出最大規模的個人信息被盜案。上億條個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銀行賬戶信息等。據報道稱,多數信息均為網絡不法分子從娛樂網站上盜取的用戶的注冊信息,黑客可以利用軟件對使用者的注冊信息進行追蹤至用戶在其他網站上注冊的個人信息。
(三)出于個人目的泄露、傳播個人數據
這類型的侵犯個人隱私權行為多表現為“人肉搜索”。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網絡上眾多公共信息平臺成為了人們發布信息的窗口,并且這些消息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快速的傳播。正是由于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快速高效,使得一部人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將他人的私人信息、私人生活上傳至網絡,用以制造社會輿論,已達成自己的目的。這類事件的信息發布者本是無過錯方,但由于網絡傳播的不可控性,“人肉所搜”的結果常常是將對方的私人信息及私人生活完全暴露在公眾視野里,擾亂了他人的安寧生活,嚴重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
琪琪(化名),一名就讀于陸豐市陸城某中學的高中生,2013年12月2日到東海鎮某購物,在進入某服裝店閑逛后不久,其購物時的監控視頻截圖就被其服裝店老板投遞至網絡上,配文稱截圖中女孩為偷盜者,呼吁認識該女子的網友將其個人信息曝光。
這則“人肉偷衣服女生”的信息迅速印發輿論熱潮,通過眾多網友在未知真相的情況下不斷轉發,沒過多久,該女生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學校、家庭住址和個人照片均遭到了曝光。網絡上甚至不乏辱罵批評之聲。
該女生父親認為正是由于服裝店老板的行為導致女兒自尋短見。該女生的姐姐也在網絡上公開指責服裝店老板的行為有“誣陷”之嫌,所有參與“人肉搜索”的網友是導致“花季少女被逼無奈走上不歸路”的罪魁。
從“少女偷竊人肉搜索事件”我們可以不難看出這種出于個人目的泄露、傳播個人數據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危害。
三、保護個人隱私權的措施
(一)盡快建立相關法律體系
由于我國對于個人隱私權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我國的法律體系在維護個人隱私權方面顯得尤為薄弱。目前我國只在《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對涉及到網絡隱私權的問題作了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互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5年初,國務院正式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程序,草案規定了擁有個人信息的企業與團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除犯罪、稅收記錄外,禁止任何團體在未經個人同意的前提下,將個人信息泄露給第三方。于2013年2月1日起實施的,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明確規定個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須首先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授權。
(二)加強行業自律
作為公民個人隱私信息的管理者,各網絡服務商之間應當形成行業聯盟,以行業規范的形式使保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成為行業內的準則。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在線隱私認證組織:該計劃是一種自我監管形式的私營實體企業致力于保護在線隱私的自律形式。該計劃要求獲得許可的網站在其網站上發布其隱私認證標志,以遵守在線數據收集的行為規則,并接受各種形式的監督。網絡隱私認證計劃為在線隱私標志提供類似于商標注冊的許可,這使消費者可以輕松識別符合特定收集信息規則的網站,并且也使網絡服務提供商顯示自己的合規性更加便捷。
(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由于我國目前還未形成個人隱私權的相關法律保護體系,因此提高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就顯得尤為必要。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應時刻保持警惕,了解所訪問網站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隱私政策。了解一些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安全上網的相關知識,使用加密軟件,防止黑客攻擊。
四、總結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與個人隱私權的保護發生了沖突。我們應當正視現狀,積極應對,呼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同時提高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30.
[2]謝笑.互聯網人肉搜索與個人隱私權問題的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0: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