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璞
摘要:歷史劇是中國的熱門影視題材,關于歷史劇人物的改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改編上如何平衡真實性與虛構性的關系,使最終的作品滿足觀眾的需求,則需要認真分析其藝術內涵,方可找到合理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歷史人物;影視改編;藝術內涵
越來越多的國產電視劇傾向歷史事件,其所展現的歷史人物使得觀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也飽受許多爭議。這是因為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經過藝術加工改編之后成現在人們面前,雖然能夠娛樂大眾,但在真實性方面卻飽受人們爭議。當歷史人物影視改編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時,就需要認真思考其中存在的藝術價值。
一、歷史人物影視改編真實性所遵循的藝術規律
在進行歷史人物改編時,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人物必須要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相關事件也不能天馬行空任意編撰。對歷史人物的改編也可以將其所作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二度創作[1]。在創作中,會有一定的藝術加工色彩,也就是虛構性,如何平衡其與真實性的關系,就是歷史人物改編要面臨的難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劇制作需要將真實性與虛構性有機結合。比如,在歷史上的確有該人物存在,由于劇情所需,可適當對人物、事件根據原型進行一定的改編。比如,《康熙微服私訪記》《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電視劇,其人物原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只不過,人物在劇中經歷的事情會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和改編。還有的電視劇中人物在歷史中并不存在,其主要以虛構的方式呈現在影視劇中,比如《楚喬傳》、《步步驚心》等電視劇。這些電視劇的取材主要是根據網絡流行小說改編,并非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總之,在進行影視劇歷史人物改編時,通常要以大眾的審美需求為主,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進一步豐富劇情,使任務形象更加豐滿,人物設定符合主流審美趨勢,虛實結合,合理運用,就可以提高影視劇的藝術感染力。
二、歷史人物影視改編虛構面臨的道德底線問題
成功的影視劇中歷史人物通常會有飽滿的藝術形象,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也經得起推敲。不過,以歷史人物事件為題材的電視劇作品過多,就會影響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更不利于真實歷史的傳播。因此,歷史人物改編要面臨的道德底線需高度重視[2]。如果一部電視劇所敘述的內容完全脫離歷史,甚至扭曲真實事件,就必然會出現許多尷尬,也是對真實歷史的不尊重。
以電視劇《瑯琊榜》為例,該部電視劇的情節純屬虛構,不過卻能從歷史的角度展現這一虛構的故事,使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可信。在這部電視劇中,人們能夠感受到虛構的真實感,也可以感受到適度藝術夸張背后嚴密的敘事邏輯。成功的虛構情節不會因過分夸張而使人有跳戲之感,同樣也不會挑戰真實歷史的底線。相反,如果影視作品完全對歷史進行還原,就會降低作品的藝術價值,也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由此可見,只要沒有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如果敘事邏輯嚴謹,電視劇的虛構性就可以被人接受。
以電視劇《大盛長歌》為例。該部作品是典型的虛構歷史劇,但卻能夠在真實的歷史中找到該劇的熟悉輪廓,不過,該部作品卻以不同的敘事角度講故事,展現鮮明的人物形象,推陳出新,沒有被歷史和常識所局限,這樣就會進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在現代,觀看影視劇是人們主要的消遣娛樂方式之一,觀眾對于電視劇的審美意識在不斷發生變化,如果作品過分追求真實性,就可能會影響作品的藝術性,而藝術性正是觀眾普遍追尋的內容。因此,在虛構性和真實性之間尋求平衡點,使虛構的內容看起來很逼真,這才是改編的高境界。
三、歷史人物影視改編的藝術發展前景
在影視作品中,對歷史人物進行改編早已屢見不鮮。影視作品要為觀眾創造一個真實的世界,就需要通過精心的創作才能實現。對歷史人物的巧妙改編可以使影視行業更加繁榮。許多優秀的歷史劇都是經過改編形成,劇中描述的內容并沒有完全遵從史實,其所蘊含的主旨和內涵所展現的藝術價值已遠遠超出歷史本身。同時,當代觀眾的審美意識也不僅限于對史實的觀賞,這其中包括對優秀藝術的無限期待。比如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不僅其小說與真實的歷史有一定差距,電視劇作品同樣如此。以諸葛亮、周瑜為例,這兩個人物形象與原歷史人物的差距較大,這就是經過改編后的歷史人物,雖然有虛構成分,但卻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創作要處理好藝術與歷史的關系,不能胡亂編造,確保劇情逼真,人物形象豐滿,不會給人以跳戲之感。
四、結束語
在歷史人物影視改編上,既要考慮到觀眾的審美需求,又要確保改編后的人物不違背歷史的底線,事件足夠逼真,敘事邏輯嚴謹,這樣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郭曉.歷史人物影視改編的藝術內涵分析[J].當代電視,2018 (10):26-28.
[2]楊婧綺.歷史傳記題材的影視改編研究——以《女醫·明妃傳》為例[J].大眾文藝,2017 (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