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君
【摘 要】 目的:探討院前急救在急性創傷急救中的應用,最大限度降低致殘率,減少病死率。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創傷160例患者,觀察組80例經120出診接回,對照組80例患者及家屬自行來到醫院。比較兩組患者的致殘率及病死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入院時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如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總病死率為8.75%(7/80),對照組為22.50%(18/8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6.17,P<0.05)。結論:院前急救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病死率。
【關鍵詞】 院前急救;急性創傷;效果評價
文章編號:WHR2018082504
隨著社會及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打架斗毆傷、酗酒滋事、建筑創傷、爆炸等意外事故日趨增多,我國每年因創傷就醫人次高6200萬,每年因創傷致死人數達70~80萬人,創傷是指各種因素作用于機體,對機體的功能或組織結構造成損傷,一般為多發傷。其特點:傷情變化快,死亡率高。院前急救其目的是把有生命危險的重傷患者與一般創傷患者分開,從而對重傷患者實施有效救治[1-2]。本文作者選擇實施院前急救的8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探討院前急救在急性創傷急救中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急診科收治的160例急性創傷患者,所有人均符合急性創傷診斷標準。觀察組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15~86歲,平均年齡為38歲,創傷部位:頭顱傷顱骨骨折伴有昏迷及頜面部骨折21例,四肢外傷骨折20例,胸部脊椎骨折傷多發肋骨骨折、血氣胸9例,頸部外傷伴有大血管損傷、頸椎損傷16例,泌尿生殖系統損傷復雜性骨盆骨折腎、膀胱、子宮破裂8例,腹部傷腹內出血、腹內臟器破裂6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39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為40歲,創傷部位:頭顱傷顱骨骨折伴有昏迷及頜面部骨折18例;四肢外傷骨折20例,腹部傷腹內出血、腹內臟器破裂8例;胸部脊椎骨折傷多發肋骨骨折、血氣胸6例;頸部外傷伴有大血管損傷、頸椎損傷23例;泌尿生殖系統損傷復雜性骨盆骨折腎、膀胱、子宮破裂5例。兩組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是由家屬或現場人員自行送往醫院。觀察組“120”派診后,急救醫護人員攜帶出診箱和搶救儀器立即出診并實施院前急救,出車同時聯系事故現場或患者家屬并進行簡單指導,告知家屬相關注意事項,切記隨意搬動。到達現場后立即評估患者的病情,給予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吸氧、心電監護、開通靜脈等對癥治療,必要時給予心肺復蘇。病情平穩固定好后,患者取合適臥位,避免劇烈晃動,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并與醫院相關科室聯系做好診治的準備,縮短入院救治時間,同時與清醒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在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同時進行心理護理,緩解其焦慮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生命體征(心率、血壓、呼吸頻率)以及病死率。
1.4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與舒張壓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患者病死率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生命體征對比
觀察組患者入院時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如呼吸頻率、心率、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總病死率為8.75%(7/80),對照組為22.50%(18/8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6.17,P<0.05)。
3 討論
急性創傷的三個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傷后數分鐘,50%,嚴重的腦和腦干損傷、大出血等。第2死亡高峰:傷后6~8小時30%,顱內血腫、血氣胸、肝脾破裂伴大出血等。第3死亡高峰:傷后數天至數周,20%,嚴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院前急救人員是受過分類訓練、有檢傷經驗的醫生和醫療管理人員組成,到達現場后對病情進行初步評估,患者在院前得到正確的評估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現場心肺復蘇,失血性休克者,及時進行抗休克治療;對于顱腦外傷者,出現腦疝及時使用甘露醇及速尿,并對呼吸情況進行監測。
對于胸部外傷者,應及時給予氧氣的吸入,并使用棉墊加壓固定;若疑有腹腔臟器損傷者,應及時監測血壓,對于腹腔內容物脫出者,使用無菌器皿覆蓋;若出現四肢外傷骨折者,及時進行傷口包扎后夾板固定,頸椎外傷者予頸托固定。需要注意以下幾點[3]:1)先復蘇后固定:心跳呼吸驟停合并四肢骨折者,應首先進行心肺復蘇,再進行骨折固定。2)先止血后包扎:開放傷有活動性出血時,立即用指壓。3)先重后輕:遇到較重傷和較輕傷的傷員,優先搶救危重者。4)搬運與醫護一致,急救和搬運不能分家,協調一致,最大程度減少傷病員痛苦。
在嚴重創傷的“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4]這段時間內給予確定性的治療可以減少死亡率的10%。急性創傷的救治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體征同樣處于動態變化[5],院前急救的任務是開展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剛.2014年-2016年急性創傷患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救治情況分析[J].中國病案,2017,18(06):74-77.
[2] Chao Y U,Huang B,Zhou F L,et al.Disease Spectrum Distribu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1725 Case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J].Military Medic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2014,02(01):26-30.
[3] 韓桂英.急性多發創傷的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6(32):214-216.
[4] 楊冬梅,方園園.“急救時間窗”理論在急診新護士教學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5,05(23):98-100.
[5] 杜鵬飛,趙會民.創傷出血性休克液體復蘇的策略與證據[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08(0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