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卉
摘要:《博物館的秘密》(《Museum Secrets》)是加拿大的一部歷史紀錄片,攝制組前往世界上最著名的22座博物館去尋找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選取觀眾耳熟能詳或是迷霧重重的展品,展開充斥著詭秘與迷人色彩的歷史故事。通過不同科學家的挖掘、解剖、CT、DNA等等分析方式再現各種歷史事件解密過程,內容引人入勝,激發觀眾對歷史與科學的思考。該片在權威電影評分網站都得到高分肯定,被稱為“比電影更好看的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與國內歷史文物類紀錄片傳統的敘事手法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究其中豐富的敘事手法對改進國內同類影片的制作具有現實性的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的秘密;敘事手法;紀錄片
近年來,國家的文博類電視節目大熱,催生出不少具有創新性的電視節目,如央視出品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都做了有益的探索,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節目綜藝的外殼加紀錄片的語言,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用時尚現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歷史,致力于“讓國寶活起來”。因此,這也給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制作者一個啟示,必須堅持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這些躺在博物館中的藏品的故事。筆者認為,歷史紀錄片更深層的意義不在于讓觀眾了解那些表面枯燥的歷史,而是激發觀眾對歷史的興趣,鼓勵觀眾主動了解歷史。真實的歷史比小說更吸引人,而制作人應該如何將死板沉悶的文物和歷史展現得富有趣味呢?本文將從敘事手法入手,剖析《博物館的秘密》是怎么通過豐富的敘事手段吸引觀眾的興趣的。
一、敘事視角
法國學家熱奈特的理論將敘事視角分為三類:全知視角、內視角、外視角。該片旁白采用的便是外視角,它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優點是極富戲劇性和客觀演示性;敘事的直觀、生動使得作品表現出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相對于全知視角,它的“不知性”又帶來另外兩個優點:一是神秘莫測,既富有懸念又耐人尋味。《博物館的秘密》敘事由外視角的旁白引入,描述這些著名博物館中往往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旁白除了敘述歷史背景還充當懸念設置的功能,再由專業的科學家幫助觀眾一一揭開謎底。在第一季的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紫色寶石的詛咒”開篇就是這樣的敘述: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礦物學家的夢想,這里收藏了30多萬顆礦石,價值最高的被鎖在儲藏室里,包括一塊火星隕石,一塊稀有的天然塊金,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祖母綠原石,這些礦石都是無價之寶,藏品中還有一塊礦石,它的名氣不是來自美麗,而是邪惡。人們畏懼這顆紫色藍寶石,1857年印度兵變……許多人仍然相信它的詛咒,但是礦物學家阿蘭哈特不信……
“它的名氣不是來自美麗,而是邪惡。”這里留下了第一個懸念,究竟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讓這一塊礦石被世人恐懼?第二個懸念由“但是礦物學家阿蘭哈特不信”帶出,礦物學家怎么不信呢?有什么證據證明詛咒不存在呢?外視角的旁白站在宏觀的角度給予了觀眾懸念。
該片除了用外視角作為旁白,剩下幾乎一半為片中人物的內視角敘述,視角轉換的節奏和視角的選擇非常豐富,使得片子可看性增強,這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為了論證關于文物的謎團,一般的歷史類紀錄片都是邀請博物館專家口述采訪,但這種方式往往過于死板,而《博物館的秘密》為了解密用盡了一切方式。攝制組通過邀請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科學地解答關于文物的謎團。筆者通過對影片的分析,發現該片選取的專家視角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館藏人員,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或藏品部專家,描述藏品的背景和歷史的推測;第二是學界做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如礦物學家、古生物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等,根據藏品已有的線索提出假設,制定實驗的目標,論證假設是否成立;第三是實驗類專家,如名畫修復項目主管、關注蒙娜麗莎被盜案的編劇、素描愛好者、酒吧老板、屠夫、兵器專家、猶太人后人、紫寶石藏家的外孫等,他們通過實驗或者對自己祖輩的了解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如,酒吧老板幫助科學家完成實驗,判斷一個神秘器皿是否可能用來作為水煙的容器,酒吧老板使用后,根據自己的經驗具體描述感受:這個容器太重,不適宜作為水煙的器皿;屠夫也會描述自己用古人類刀具切肉的感受,和用現代刀具的區別;這些感性的描述有助于觀眾更身臨其境地理解科學家的推演,具體地感受到歷史人物在當時的真實體驗。
歷史解密類的紀錄片,宗旨是引起觀眾對歷史的興趣,一步一步解開謎題,通過旁白的宏觀視角結合不同領域專家,甚至是歷史人物后人的微觀視角,可以大大地豐富敘事視角,觀眾可以像閱讀小說那樣去閱讀歷史,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推演,并享受其間的樂趣。
二、敘事方式
敘事視角是紀錄片講故事的角度,而敘事方式則是紀錄片呈現的方式,由于博物館中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幾乎都在影像工具誕生以前,這就給歷史紀錄片帶來了呈現的難題。由于歷史素材的缺乏,除了通過語言的敘述,如何讓觀眾投入甚至參與到歷史事件的還原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該片的敘事方式豐富,筆者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種:專家講述、動畫再現、科學實驗。
(一)專家講述
一般的歷史類的紀錄片采訪專家都是搬一張椅子,架一臺機器完成的,鏡頭語言生硬,無法讓觀眾有代入感。《博物館的秘密》鏡頭往往跟隨科學家回到文物的發掘現場,再現發現文物的過程,科學家一邊敘述發現過程一邊提出自己的假設。如片中科學家通過觀察古人類頭骨上的劃痕,提出“英國古人類是否食人族”這一假設。鏡頭跟隨古生物學家回到發現古人類頭骨的山洞里,雖然山洞里并沒有實質發現,但跟隨科學家回到現場解說和分析,給觀眾帶來的現場感意義重大。
(二)動畫再現
紀錄片大師約翰·格里爾遜也曾撰文寫道:“總的來說紀錄片是指故事片意外的所有影片,紀錄片的概念是與故事片相對而言的,因為故事片是對現實的虛構、扮演、或再構成”。但不能由此就推斷出歷史紀錄片絕對不能使用扮演的手法,特別是取材于影像記錄工具誕生之前的歷史紀錄片。情景再現可以在素材匱乏的情況下,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歷史故事。《博物館的秘密》在情景再現運用方面使用的是二維動畫三維化的方式,風格統一生動并具有歷史感。該片中的動畫重構情節還有幾個特點:第一是通過敘事和調度將歷史事件抽象化,以一個動作或一個局部畫面代表一個事件的發生,如描述到戰爭,畫面則是尖刀插入對手脖子,血濺四方的特寫,四周刻畫并不寫實,而是以虛化代替,目的是突出對氣氛的渲染,而非歷史人物的特寫刻畫。動畫再現的部分也幾乎沒有人物對白,只是模擬了現場聲。影片通過這種明顯的方式告訴觀眾:這并不是真實紀錄,而是再現的歷史情境,是“虛構”的,從而以期達到一種“間離效果”。動畫手法屬于情節重構,它不是歷史,只是幫助大家輕松并滿懷興趣地去認知歷史。
(三)科學實驗
敘事方式的豐富還體現在片中大量使用科學手段去再現歷史情境,通過對文物的觀察、分析、研究,提出一定的假設或質疑,引起觀眾的興趣,再通過科學實驗解開謎題。這里不得不提到片中幾處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將木乃伊送到醫院做CT、復原老鼠炸藥爆破汽車、用假人驗證法老被砍的位置和角度、摩洛哥動物園獅子和被認為已滅絕的北非獅DNA比對等等,一集5-6個謎題幾乎每一個謎題都會有相關的實驗,盡管不是最嚴謹的,但具備了假設論證的完整過程。
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創新敘事手法,才能使觀眾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和歷史文物有更深層次的交流。以上的敘事手法,可能有人說成本很高,但從紀錄片的創作里能看出社會對科學的重視,對科學家的尊重而不是對明星的追逐。這是我國電視節目需要反思的地方。
三、敘事節奏
根據電視紀錄片節奏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可以分為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內部節奏是指電視紀錄片的內容本身表現出的輕重緩急而給受眾心理留下的主觀感受。外部節奏則是依據電視語言而組織起來的高低、起伏、強弱等有規律的運動變化。外在節奏以內在節奏為依據,內在節奏則通過外在的節奏來表現,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和諧統一構成了電視紀錄片的節奏美。
《博物館的秘密》在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上都完成得比較出色。首先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以博物館中具有謎團的藏品故事為主線,科學家的發現過程、推演過程為副線,在歷史故事中發現線索,不斷留下懸念和沖突,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也經歷和科學家一樣的探尋過程。影片也十分注意細節的捕捉,如紫礦石原主人的外孫來到實驗室,看到那塊傳說被詛咒的礦石時,臉上拒絕的細節表情十分真實,這樣觀眾感受到科學和愚昧的沖突。這些關于文物和歷史人物,文物和科學家的關系交錯著,沖突著,讓敘事節奏凸顯出來。內部節奏的起伏變化能夠使觀眾的興奮點也隨之抑揚跌宕,有效地緩解了持續觀看而引發的收視疲勞。根據接受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情緒變化時,會產生一種新鮮感,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期待。當人們持續維持在一種情緒狀況時,逐漸產生一種制約力,這種制約力則會抵消新鮮感。在這種情況下,節奏會起到一種調節作用,它通過對運動世界快慢緩急的反映,不斷破壞人們固有心理程序,促使心理活動的增加,不斷造成人們的新鮮感。
在外部節奏的處理上,影片特別注意鏡頭和配樂的運用,一是鏡頭語言生動,除了特定需要幾乎不會出現固定鏡頭,根據選題的氣氛選擇鏡頭的長度和景別。如拍攝博物館的外觀和全景,多使用延時攝影,突出歷史的流逝;在拍攝屠夫實驗骨頭劃痕的時候,特寫用得較多,鏡頭在剪輯也特別緊湊,突出英國古人類可能的兇殘。總之,每一處的鏡頭運用都有特定意圖。二是在配樂上,影片多使用有感染力、富有情感色彩的音樂,和鏡頭語言的處理和諧統一,通過音樂塑造氣氛,使畫面語言得到升華。
四、綜述
作為文明古國,我國的歷史資源可以說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只有在制作上不斷創新,才能帶給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髓。綜上所述,豐富多樣的敘事手法可以讓枯燥無味的歷史文物“活”起來,更重要的是重視科學手段在歷史文博類紀錄片中的運用。博物館的藏品不僅可以帶給后人歷史故事,還可以通過跨學科去發現更多知識,引發觀眾對歷史的興趣。只有這樣,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更有力量。
參考文獻:
[1]甘霖.情節重構和敘事視點轉換手法在DISCOVERY歷史紀錄片中的運用[J].中國電視,2005 (10):61-64+1.
[2]蔡之國.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J].當代傳播,2006 (0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