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摘要:在美國多元文化的構成中,在文學批評世界性的思潮影響下,美國華裔文學在美國文學以至于在世界文學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于此同時對美國華裔文學的批評也從單純的族裔性,回歸為對美國華裔文學作品本身文學性的批評。本文以美國華裔文學的代表作家湯亭亭的作品為例,旨在探討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從族裔行到文學性的回歸。
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湯亭亭;族裔性;文學性;回歸
一、美國華裔文學批評綜述
美國作為多元文化共生的一個多族裔國家,其文學表達形式也呈現出多元文化和不同族裔文化交相呼應,互相影響的模式。華裔美國文學作為絢爛多彩的美國文學中的一個分支也在世界文學中綻放出其獨特的光彩。
(一)華裔美國文學界定
在美國主流文化對少數族裔的稱呼中,華裔,亞裔,亞太裔等限制此常常作為可交換使用的限定詞來指代相同的族群。因此華裔作的關于他們美國經歷的文學作品[1]。趙健秀認為,通過新聞媒體和書本獲得對自身所屬民族的所在國的了解,且出生和成長均在美國的亞裔作家用英文創作的作品才為:(1)首先是在美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并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華裔,他們用英語創作的以美國生活為背景的文學作品。(2)在中國出生并短期或長期在中國生活,但是后來移居美國,在美國接受教育,并工作生活的華裔,這些作家用英文創作以美國生活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全球化語境下,多元文化的文化背景在華裔作家的創作中有更深入的呈現,也使文學評論家對華裔文學的批評形式不拘一格,更為多元化。
(二)華裔美國文學批評概述
華裔美國文學批評在最初的幾十年中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也很難在族裔性批評之外確立華裔文學經典作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進入到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之中,華裔美國文學批評的多元化模式逐漸開始。國內外學者不再只關注華裔文學作品的族裔性特征,更多的回歸到文學作品本身,探討并深入研究華裔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特征。華裔文學學者張敬鈺,林英敏,黃秀玲等均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華裔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特征。學者們從敘事視角,寫作策略,女性主義,成長主題等角度闡釋華裔文學作品。對華裔文學作品的評論的視角跟為多樣化,更能體現出華裔文學作品本身的文學意義和美學價值。
當然對華裔文學批評的切入點的轉變,并不是要拋開族裔性,或孤立文學性,族裔性和文學性兩者相互關照,更能體現出華裔美國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
二、對湯亭亭作品批評的轉變
(一)湯亭亭簡介
美國華裔文學繁榮發展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湯亭亭,她可以說是美國華裔文學崛起的急先鋒。
湯亭亭陸續創作了自傳體小說《女勇士》、《中國佬》、《孫行者》等。這些文學作品確立了湯亭亭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尤其在美國現代華裔文學史上的地位。1976 年,湯亭亭的處女作《女勇士》獲得該年度美國國家圖書批評界獎。1980 年,她的第二部小說《中國佬》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書評界獎。1989 年,第三部小說《孫行者》獲西部國際筆會獎。張子清教授認為,湯亭亭的三部小說“藝術地建構了華裔美國文學的新傳統”“,成了華裔美國史與主流假設、中國民間故事與美國流行文化、作者的父母經驗與作者自己年輕時的經驗的中介”。“它們藝術地建立了美國華裔文學的新傳統,成了華裔美國文學史與主流假設、中國民間故事與美國流行文化、作者的父母經驗與作者年輕時經驗的中介”。由于其文學作品較大的影響力,湯亭亭被譽為“亞裔寫作先驅”。
湯亭亭的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女勇士》,是一部看似自傳體的小說,全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展現了母親口中的中國故事,展示了“一個處于兩種文化背景,兩種民族精神影響下的小女孩的成長和反思,刻畫了她處于華人家庭的小氛圍和白人社會的大氛圍下的多重自我,反映了她在確定自己文化身份時的艱難歷程。”
湯亭亭的第二部作品《中國佬》延續了第一部的特點,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她的華人祖先,湯亭亭按照時間的順序,重述那些早年來到美國,參與到美國很多重要歷史事件中的華裔男性祖先在美國的奮斗史,作者試圖通過重述歷史的方式,推翻美國主流文學作品對華裔男性的刻板形象,重塑華裔男性形象,為華裔男性在美國所做的歷史貢獻發聲。
湯亭亭的第三部作品《孫行者》,與前兩部作品相比,作者不再追溯歷史,也不再表達對遙遠的中國文化的困惑,而轉而講述華人移民二代的奮斗史。《孫行者》講述了一個華人移民二代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的不屈不撓,以及其所具有的反抗主流文化對少數族裔的壓抑。
(二)對湯亭亭作品的批評及其轉變
作為華裔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家,對湯亭亭的三部代表作的評論集中了華裔文學批評的主要理論思潮。從早期的族裔性視角到后來的文學性,再到族裔性和文學性的融合。
湯亭亭的第一部代表作《女勇士》發表之初,美國文學評論界對此褒貶不一,一些文學評論家認為,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大量的引用中國故事,營造出神秘的異域風情,是滿足文化獵奇心理的讀物,其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美學意義并不大。對于美國部分評論家對其作品的誤讀,湯亭亭表達了作為華裔美國人對美國主流媒體對華裔的不友好,對華裔文化刻板形象的認知。除了少數不和諧的聲音,美國評論界和中國國內的華裔美國文學的學者們對《女勇士》的早期評論也多集中于族裔身份的構建。早期的評論多探討族裔身份構建的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湯亭亭作品中對中國文化符號的運用,通過中國文化符號的運用重建華裔族裔身份。在《女勇士》中,“鬼”的意向不斷出現,一方面母親希望通過講述鬼故事向女兒灌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也使得諸多鬼故事成為女兒中國想象的載體。另一方面,對于處于主流社會邊緣的華裔族群而言,“鬼”也是華裔遭受種族歧視的象征。對邊緣化和變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是評論界對湯亭亭作品構建族裔身份的主要評論視角。
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和文學世界性的趨勢,對湯亭亭作品的評論不再局限于族裔身份的建立,更多的立足于作品本身,探討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例如:在湯亭亭的《中國佬》和《孫行者》中,評論界的批評視角更趨多樣化,除了立足于族裔性身份的建立,更多的開始側重于作品的寫作策略,后現代的寫作手法。例如對隱喻,神話原型這種敘述策略的評論,在《中國佬》中,也和《女勇士》一樣,又對“鬼”的意象的描述,“鬼伴”這一章節中,神話原型這一寫作手法被很好的詮釋,作者通過模糊了“鬼伴”中的孤獨的旅行者的身份,以其隱喻整個華裔群體的男性,而其中的女鬼,則采用了神話隱喻的寫作手法,將其幻化成仙女/鬼女的原型,救星的原型,根深蒂固的存在與中國人心中,成為華人的集體無意識。諸如此類的后現代敘述策略相關的評論,在華裔文學作品的評論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體現出華裔文學評論回歸作品本身的文學性。
三、結語
華裔美國文學批評是一個開放的話語體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在達姆羅什的新的世界文學的概念中,華裔文學批評從族裔性要文學性的回歸更具有世界意義,更能幫助華裔美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參考文獻:
[1]Kim,Elaine H.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2.
[2]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ork:Vintage,1975.
[3]衛景宜.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華人英語作品中的話語功能[J].中國比較文學,1999 (4).
[4]吳冰.異國情調、真實反映到批判、創造[J].國外文學,2001 (3).
[5]張龍海.美國華裔文學的歷史和現狀[J].外國文學動態,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