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 高賀勝
摘要: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微媒體的使用越發的普及,大學生作為微媒體的年輕使用群體對微媒體的使用有雙刃劍的作用。如何合理合法的使用微媒體達到日常社交與學習溝通的機會是媒介使用者們關注的要點。本文章將結合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對當今微媒體視域下年輕學子們的媒介的正確使用與準確判斷進行論述,希望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與網絡文化能量傳播做出貢獻。
關鍵詞:微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
2017年1月22日,第39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統計報告。到2016年12月,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比亞洲平均水平高7.6個百分點。[1]2016,中國新增網民總數增加到4299萬人,增長率為6.2%。當今處于21世紀的信息爆炸時期,大學生作為微媒體的最早普及群體已成為網絡文化傳播中的重要群體。
一、微媒體的概述與普及原因
微媒體是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技術支撐體系下的新型媒體形式。與報紙、廣播、電視和雜志相比,微媒體生動地被稱為“第五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微媒體借助其新科技平臺的幫助下實現了在短時間將碎片化信息截取高潮內容進行算法推送至受眾平臺的過程。受眾,即用戶實現了在后臺對平臺傳播內容進行即時有效的互動,這種互動區別與傳統的電影、電視的傳播形式。尤其在借助3R技術可實現影像、聲音與觸感的真實體驗,極大提升了用戶的體驗度。微媒體也以其傳播速度塊、影像效益大等特點即時性的傳播于網絡社交環境中,并強效影響著敞開式的網絡空間中,呈現出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點。
微媒體的運用普及改變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娛樂消費方式、生活行為方式。同時微媒體對大學生們的媒介素養有著引導作用,推動了高校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在微媒體時代下,用戶兼備著消費者、傳播者與使用者三者身份。在微媒體客戶端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使得更多的用戶能夠更加便利與快捷地參與到信息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中,其中大學生以高關注度、高活躍度以及對信息的高敏感度成為最主要的微媒體使用群體,諸如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梨視頻等客戶端的用戶群體,大學生占到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學生對于網絡文化的認識與使用影響著中國網絡文明的進程。
二、微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
大學生群體作為微媒體使用的主要人群,其使用率超過總人數的近八成。但在筆者多年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學生對于微媒體的使用缺乏控制與引導,極容易沉溺于微媒體傳播的大量碎片化且無效化內容中。甚至在不經意中大學生會成為社會謠言的傳播者與網絡暴力的濫用者。根據石家莊部分高校的調查問卷中筆者發現,大家使用微媒體主要借助手機與平板電腦進行過度的娛樂,很少真正用于學習中。譬如:看直播、刷抖音、打網游。更有少數大學生不知法、不懂法觸犯國家法律與道德的底線。由于大學生群體沒有系統的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導致對微媒體不能正確、有效的進行使用,更有甚者會迷失自己。以上現象會極大的浪費大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對國家、社會、家庭與學生個人造成潛在的危害與損失。作為國家的棟梁的大學生群體需要在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科學。系統的引導中認識微媒體、明確正確的立場與身份、利用微媒體提高學校效率、增加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最后將身份由用戶轉變為微媒體內容的創作者或平臺的監管者。
三、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探究
逐步實施跨學科網絡教育實踐模式。為了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各高校應根據各自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定位,將媒介素養的教育從枯燥的一門選修課課改革為能夠融會變通進各自專業課程的必修課。所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建筑,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技巧,同時應考慮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高度融合,使學生在低年級接受專業入門基礎啟蒙時就建立對媒介素養的理論認知,逐漸晉升到中年級專業理論課程時形成對媒介使用的嫻熟掌握,在高年級的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大量實踐課程中養成對媒介綜合使用情況的實踐把握。所以與專業教育高度融合的媒介素養教育將擺脫一門通識類課程干燥乏味的講解模式,并伴隨著專業課程的認識逐漸立體豐滿。
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已逐漸融入到大學生的高等教育中,并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必然。當前,培養適應國家與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已是高校的主要任務。在信息時代,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已成為教育的新目標和任務。然而,由于學科、專業和領域的差異,大學生在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上存在著不平衡,甚至一些地方學生的媒介素養也很低。這導致大學生面對信息時缺乏認知、判斷、認知等能力,因而存在誤區,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同樣,它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帶來了思想沖擊和困惑,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仍需加強推廣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