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路
摘 要:巫溪五句子山歌是當地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山歌形式,它的藝術特征主要有方言聲調悠長高亢、節奏自由、非方正非對稱結構、歌詞內容源于生活、川味十足、通俗易懂等。其藝術特征鮮明,演唱形式融合多民族唱法,地域特征明顯。對于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五句子歌;文化背景;藝術特征;藝術價值
五句子歌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和廣大人民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因受到巫文化和巫溪特有的鹽文化的沖擊,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五句子山歌。再加上其詞體結構為奇數,曲體結構卻為兩句,新穎別致,反映了當地人民勞動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重要的藝術價值,2007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五句子歌產生的文化土壤
(一)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
巫溪縣位于重慶東北部邊緣,與湖北的西部和陜西的南部相鄰,南邊接近長江天險,北邊在大巴山東段南麓,古人稱其為“巴燮戶牗,秦楚咽喉”[1],全縣以山地地形為主,山地的覆蓋率達全縣面積的80%,且境內山高坡陡,長江支流貫穿其中,立體地貌特征明顯。正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就意味著巫溪的人民群眾生來就要與這艱苦的地理環境作斗爭,五句子歌就成為了當地人民抒發情感的特殊方式。
(二)古巫文化和鹽文化的交融交匯
巫溪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城,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是中國“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另外巫溪因有得天獨厚的寶源山自流鹽泉,是我國人類和社會文化發源地之一。巫溪的大寧鹽場,早在唐堯是立巫咸國,是以巫咸為首的靈山(巫山)“十巫”制鹽、采藥和開展祭祀活動的中心地方,巫師以祭祀為職,而祭祀一定就會有歌舞,鹽工在集體勞動中,觸景生情,就很容易產生相關內容的生產、生活歌謠。
因為當地的交通條件差、與外地的溝通交流少、信息不流通,當地文化受現代文明的沖擊較小,所以流傳下來的五句子歌也是一種富有地域特色和群眾基礎的民歌詩歌藝術,原汁原味特別濃,軼散較少,內容自然也就特別的豐富。
二、巫溪五句子歌的藝術特征
五句子歌,又稱為五行詩,是巫溪的人民群眾在山野田間勞動生活中一種獨特的、自由的抒發自己內心思想感情的山歌。分布在巫溪縣的境內的龍臺鄉、中崗鄉、尖山鎮、寧廠鎮等30多個鄉鎮,反映了巫溪人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切入當地民眾的生產勞動、情愛婚嫁、風俗習性和生活方式,延及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民間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是巫溪人民智慧生活的結晶。
(一)五句子歌音樂創作上的特征
1.韻味獨特的調式和旋律特征
(1)五聲徵調式五句子歌
巫溪五句子歌與中國的傳統民歌一樣,大多都為五聲調式,最常見的一種調式就是五聲徵調式。五聲徵調式的歌曲開頭一般用sol或do,有時也會用其它的音來開頭,但歌曲的結束音都會落到sol上。歌曲《吃不得山上殼大麥》是一首比較典型的巫溪五句子山歌,是巫溪五句子山歌的基本曲調,歌曲的起音和結束音都為sol,且每一個樂句的結束音也都在sol和re這兩個音上。旋律的進行以四度、五度的跳進為主,且基本是圍繞著sol、do、re三個音展開,第二、五、七小節等的羽音都是作為經過音,角音在整首曲子都沒有出現,聲音高亢,色彩明亮。
(2)五聲羽調式五句子歌
在巫溪五句子歌中僅次于徵調式的是羽調式,且大多數都是描寫愛情的歌曲。羽調式五句子歌的旋律起伏相對于徵調式來說要弱很多,大多以級進為主,音程的跳動不大,所以呈現出來的歌曲抒情性比較明顯。
2.非方正、非對稱的曲式結構
五句子歌的結構形式非常獨特,是由五個句子組成的民歌,也正是由于它這種獨特的、非方正、非對稱的結構,就使它在歌曲的結構形式上有了更多的變化可能,更大的變動空間。
在傳統民間音樂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般都是它的終止式,因為終止式可以很好的體現出這首歌的風格與色彩。對于五句子山歌來說,我們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五句子歌曲《情妹今年要出嫁》為例,這首五句子歌是由五個完整的樂句構成,每句都由四小節構成,為單樂段的五句式,但五個句子之間的音樂材料又存在一定的聯系,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為同一素材,同一發展手法,第三句稍微有一點變化;第二句、第五句為同一素材,在旋律的進行中有完全重復的地方,也有變化重復的地方,曲體結構可記為ABA1AB,其AB句的終止音關系為五度。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五句子歌的曲體結構也可以看是兩句結構,可以看作為兩句結構發展而來的一種特殊形式。五句子山歌跟傳統民歌的不同之處,南方民歌的代表我們以江蘇民歌《孟姜女》為例。整首曲子共四個樂句,結構勻稱,每句的終止式依次為sol mi re,do la sol,re do la和do la sol,前面兩句形成上下呼應結構,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再現,可將其曲體結構記為ABCB1。南方民歌則以《孟姜女》為典型代表的四句起承轉合的結構為主,A句和B句的終止音為五度,大量的南方音樂都覆蓋在了其中。有學者曾對具有典型性、廣泛性的北方民歌《腳夫調》《小白菜》等曲子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得知,在我國北方大量地區分布的民歌中,上下句結構是普遍采用的基本曲體,其終止音為四度關系[2]。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五句子山歌的曲體結構確實有它的獨特之處,在旋律的發展上為兩句,也可看作五句,在終止式的關系上又包含了北方和南方的特點。所以,五句子山歌既包含了南方民歌的特點,也有一些北方民歌的因素存在,呈現了一種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的特點。
3.歌詞創作手法
因巫溪獨特的地理環境,長江天險、巴山要隘、境內躲閃等等,使巫溪當地的勞苦群眾很難找到其他的娛樂方式,所以五句子歌成為了巫溪的勞苦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的方式。
(1)數量為5句的詞體結構
五句子山歌為中國傳統民歌的一種,傳統民歌的歌詞結構大多都是偶數句,一般都為四句、六句、八句。所以,對于巫溪的五句子山歌來說,歌詞結構主要為五句這種奇數句來說,其特殊性就凸顯出來了。巫溪五句子在詞體結構上來說又分為了單五句和趕五句兩種類型。
單五句的基本格式是七言五句,每一個樂句都可以獨立存在,有自己的句意,但聯合起來看他們在音樂材料上又有些許聯系,第五句是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就有了這樣一種說法:“五句山歌五句單,四句容易五句難”[3]。如歌曲《情妹愛的有情郎》:
南風沒有北風涼,荷花沒有桂花香。
燕子壩窩在高樓,桐子樹上落鳳凰。
情妹愛的有情郎。
趕五句又叫排子歌,跟單五句不同的是它的前年四句不是完整的,而是前面四句是敘事,只有第五句才點明主題。如歌曲《情妹悶沉想情人》:
天悶沉來地悶沉,郎悶沉來妹悶沉。
天悶沉來要下雨,地悶沉來雨來臨。
情妹悶沉想情人。
我們可以看出五句子歌的詞體結構為“4加1”或“2加2加1”,給人印象最深的為最后一句,也就是點睛之句,這在傳統的民歌當中,也是別具一格的。
(2)修辭手法使用普遍
巫溪人性格耿直坦率,字里行間也體現出了十足的川味,但是在他們演唱的五句子山歌中不僅僅有傳統民歌共有的一些表現手法,而且,其中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更是別具一格,獨具特色,以歌詠風土、借用比喻等巧妙的修飾手法。如歌曲《哪有真心來待人》: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
塘里魚多渾了水,情妹郎多淡了心。
哪有真心來待人。
(3)情真意切
據史料記載,巫溪縣從2005年開始收集當地的五句子歌曲,在錄的有800余首,分別有描寫愛情、描寫人物、描寫生活和鴛鴦號子等幾個題材,據統計巫溪縣文化委收集到的800余首五句子歌曲當中,描寫愛情的就有500余首。如歌曲《求郎夜夜來陪我》:
五更里來月亮落,情妹悄悄對我說。
郎不來時好惱火,晚上瞌睡睡不著。
求郎夜夜來陪我。
(二)五句子歌藝術的風格特征
1.融合多民族地域特色的演唱形式
巫溪五句子山歌的演唱風格融合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一般有以下五種形式:一是喊;二是唱;三是穿號子(鴛鴦號子);四是小調;五是兒歌,其中最常見的為前面三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喊,即五句子歌中的高腔山歌,高腔山歌的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完全用假聲演唱來完成。根據當地的實際統計情況,年近六七十的老年人可以一口氣演唱幾十首五句子山歌。
第二種形式:唱,即五句子歌中平腔、矮腔山歌,平腔山歌的旋律優美流暢,淳樸自然,運用自如,可用真聲演唱。
第三種形式:穿號子,又稱為穿鴛鴦號子,由兩人或者多人演唱,即在五句子歌中穿插四句號子,歌和號子相互穿插,演唱時有分有合,歌詞相互照應,特別有趣。
2.特殊韻律結構
五句子歌的入韻方式有很多種,對韻律也有特殊的要求。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除第三句外,第一、二、四、五句要押韻,如五句子歌《好像芍藥配牡丹》:
太陽漸漸往上翻(fan),情妹十二郎十三(san)。
郎似太陽沒當頂(ding),妹似月亮沒團圓(yuan)。
好像芍藥配牡丹(dan)。
也有一些五句子歌的歌詞不一韻到底,通常會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上轉韻,如歌曲《新打鑰匙配舊鎖》:
遠望情妹搭白布(bu),小小年紀死丈夫(fu)。
死了丈夫嫁與我(wo),(轉韻)二人年紀差不多(duo)。
新打鑰匙配舊鎖(suo)!
通過轉韻,使歌曲的節奏性更強了,不僅加入了新詞,還渲染了其藝術表現力。
3.加襯詞處理
對于地方民歌來說,加入襯詞是地方民族特色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入襯詞既可以展現當地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韻味,又能為腔調的延伸提供條件。結合本文譜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五句子山歌句中常加有“啰”“哦”“喲”“喔”“呵”“呀”“吔”等襯詞,以突顯其地方特色。
三、重慶巫溪五句子歌的藝術價值
流傳于巫溪民間獨特的五句子山歌,對于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保護有序民間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一)其五句結構的特殊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在傳統民歌中,一般的都是偶句,如四句、八句等,講究對稱、對仗和對偶[4]。而巫溪的五句子山歌以其獨特的五句廣泛的流傳于這片廣袤的深山,前四句寫意,后一句寫實,直奔主題,把本不該說的話直白的表露出來,這在民歌中非常的少見,而巫溪大量的五句子山歌完整且原始地保留著。
(二)藝術審美價值
巫溪五句子歌因五句而得名,其音調簡單,音樂優美,歌詞樸實生動,內容豐富,且富含哲理,是巫溪人民群眾在勞動生產中即興創作并長期流傳下來的,來源于生活,又發展于生活。其次,他又別具一格,形式獨特,歌唱的都是美好的愛情,甜蜜的生活,勞動的場景以及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歷史傳說、社會進步等。
(三)促進不同民間文藝的互動發展
五句子山歌遍及巫溪的每個地方,甚至延伸到重慶市周邊區縣以及陜西、湖北臨縣,五句子山歌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入當地的其他民間文化,促進了不同民間文藝的互動發展,體現出了五句子歌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五句子山歌的普及,對于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保護優秀民間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五句子山歌的普及,時時處處無不折射出一種社會的和諧和人類的進步。
(指導教師:文琪)
[參考文獻]
[1] 趙四方,姜永勝.五句子山歌[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 唐海燕.洞庭湖區一般性演唱小調的文化內涵[J].藝海,2011.
[3] 中國城市年鑒.重慶市巫溪縣,2014.
[4] 董學民.五句子歌的地理屬性[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