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摘 要:隨著經濟建設不斷的發展,建筑工程要求越來越科學和規范,施工工藝和選用材料也就非常的講究,特別是施工中混凝土質量,砼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工程,所以,在施工中選用砼和攪拌砼施工技藝甚關重要。本文結合工作經驗,首先分析了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工藝,然后研究了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工藝;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1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工藝
1.1 前期準備
所有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利用汽車泵接水平管進行澆搗。所有商品混凝土由攪拌站集中提供,混凝土標號C40,抗滲S8,各個攪拌站在拌制商品混凝土時,統一使用同一種低水化熱的水泥,同一種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的摻量、品種、全部統一,確保到場的混凝土的一致性。混凝土澆搗前,在基坑邊搭設臨時混凝土澆筑總指揮臺,對現場上的泵車、拌車供料及勞動力高度、混凝土質量控制,澆搗方量統計等各方面進行統一的有條不紊的指揮控制。同時對現場泵車及混凝土攪拌車進行統一編號,分清混凝土標號,做出標識,以利調度指揮。
1.2 混凝土拌制輸送
大體積混凝土由于體積大,一般可達數千甚至上萬立方米,因此在拌制時應盡可能集中拌制,有條件的可采用商品混凝土。為了降低水化熱,配制混凝土時宜摻加減水劑和粉煤灰或沸石粉,以減少水泥用量和改善混湊士的合易性。宜采用發熱量較低的礦渣水泥來配制混凝土。每臺泵車正式輸送混凝土前,應配置1:2的水泥砂漿0.5m3作為潤滑輸送泵管作用,并在泵車試車正常后方可供料;每臺泵車有專人操作,服從指揮臺統一指揮,按前臺要求放慢或加快泵送速度;在混凝土供應不上時,不能長時間的停止泵送,一般作間隔推動,防止泵管阻塞;泵車出料口出料時,混凝土不得對準墻柱插筋沖擊,避免插筋位移。使用振動器人員全部戴絕緣手套,穿橡膠鞋,電箱要裝漏電裝置,以防漏電。
1.3 混凝土澆筑
根據具體情況和溫度應力計算,確定是整澆或分段澆筑.然后根據確定的施工方案計算混凝土運輸工具、澆筑設各、搗實機械和勞動力數量。常用的澆筑方法是用混凝土泵澆筑或用塔式起重機澆筑。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應符合澆筑時規定的坍落度,當有離析現象時,必須在澆筑前進行二次攪拌。混凝土澆筑時采用Φ70高頻插入式振搗器,每臺泵車出料口設四個振點,均勻分布在混凝土流淌坡度范圍,三個振點在鋼筋面上,一個振點在二層鋼筋之間。振搗時,振點呈梅花形,每點間距不大于50cm,振搗必須及時、到位,不得漏振,振上層混凝土時,震搗器須插入下層混凝土面內5cm。混凝土表面采用二次抹壓,閉合混凝土初期出現的裂縫,澆筑后1h~2h,開始進行表面處理,先按標高用刮尺刮平,初凝前用木蟹打磨,待混凝土收縮后,再用木蟹施以二次抹壓搓平,以閉合收縮裂縫,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和草袋養護。
1.4 表面處理養護
大體積混凝土分段澆筑完畢后,應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終凝之前進行二次振搗或進行表面的抹壓,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復抹壓密實,消除最先出現的表面裂縫。在冬期施工的條件下混凝土抹壓密實后應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再履蓋保溫材料。非冬期施工條件時,可覆蓋塑料薄膜及保溫材料,也可在混凝土終凝后在其上表面四周筑堤,灌水20cm~30cm深,進行養護,并定期測定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度,將溫差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以內。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混凝土表面和內部的溫差不宜超過25℃,測量混凝土的溫度,可用普通水銀溫度計插入預埋于混凝土之中的測溫管孔,也可采用電子測溫儀或熱電偶測溫技術。模板和保溫層,冬期施工條件下應在混凝土表面冷卻到5℃以下時才能拆除。在非冬期施工條件下,應在混凝土表面與外界溫差不大于15℃時才能拆除,否則應采取使混凝土緩慢冷卻的臨時覆蓋措施。
1.5 后澆帶施工
在許多情況下,要求結構不留伸縮縫,許多工程的滲漏經常來自伸縮縫,對伸縮縫處滲漏的治理難度又高于對裂縫滲漏的治理。后澆帶的間距較小,一般為20m~40m,可使施工期間激烈溫差及收縮應力得到顯著的釋放。后澆帶封閉的時間與縫兩邊混凝土澆筑時間的間隔越長越好,間隔時間過短將失去作用,一般不少于40d。后澆帶的填充材料可采用膨脹混凝土,也可采用比縫兩邊混凝土高一個強度等級的普通混凝土,后澆帶的寬度為700mm~1000mm,鋼筋可不斷,也可斷開,后者施工麻煩,但釋放應力程度略高。后澆縫可留成平縫,而以留成企口縫或階梯縫為宜,后澆縫澆筑混凝土之前,應將接縫處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清洗干凈,并保持濕潤。后澆縫澆筑的施工溫度應低于縫兩側混凝土施工時的溫度,且宜選擇氣溫較低的季節施工。后澆縫混凝土澆筑后,其養護時間不應少于28d。
2 通常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所采取的策略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一般都采用全面分層,采取二次振搗方案,混凝土初凝以后,不允許受到振動。混凝土尚未初凝,這在技術上是允許的。二次振搗可克服一次振搗的水分、氣泡上升在混凝土中所造成的微孔,亦可克服一次振搗后混凝土下沉與鋼筋脫離,從而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密實性和抗滲性。全面分層,二次振搗方案就是當下層混凝土接近初凝時再進行一次振搗,使混凝土又恢復和易性。此方案雖然技術上可行,也有利于保證混凝土質量,但需要增加人力和振動設備,是否采用應做技術經濟比較。澆注過程中要進行振搗方可密實,振搗時間應均勻一致以表面泛漿為宜,間距要均勻,以振搗力波及范圍重疊二分之一為宜,澆注完畢后,表面要壓實、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縫。
3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根據設計要求,承包單位首先進行理論配合比設計,進行試配試驗后,確認2~3個能滿足要求的理論配合比提交監理工程師審查。使用的原材料除材料本身質量要符合規定要求外,材料本身的級配也必須符合相關規定,如粗骨料的粒徑級配,細集料的級配曲線要在規定的范圍內。經監理工程師審查后確認其符合設計及相關規范的要求后予以批準。
工業與民用建筑中大面積混凝土多采用泵送混凝土,用混凝土攪拌車進行運輸。大面積混凝土地面結構對混凝土坍落度要求嚴格,必須嚴格控制在設計要求范圍之內,工程施工地點離商品混凝土攪拌站運輸距離在1小時以上或交通條件差易出現堵車的工程,宜采取在施工現場設立攪拌站。從攪拌開始到澆筑過程結束的時間,在溫暖干燥天氣不得超過1h,低溫干燥天氣不得超過2h。
為嚴格控制混凝土攪拌質量,減小因交通運輸造成坍落度損失,影響混凝土的均勻性,根據氣溫條件、澆筑時間、砂石含水率變化、混凝土坍落度損失等情況,及時適當地對原配合比(水灰比)進行微調,以保證混凝土澆筑時的坍落度并嚴格控制在規定范圍內,使混凝土不泌水、不離析,確保混凝土供應質量;控制混凝土攪拌時間:攪拌時間長短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強度、和易性等指標,大面積混凝土攪拌時間比普通混凝土攪拌時間延長至15-20s。
早齡期混凝土如果同時暴露在低的環境溫度、高的表面溫度以及干燥收縮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裂縫。為了保持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內部溫度以及外界大氣的溫差在規定范圍內,需要設置隔熱層以免溫度的驟然變化,使表面混凝土的溫度能緩慢地接近環境溫度。但是隔熱層也不能過厚或設置時間過長,否則內部混凝土溫度會降不下來,另外在混凝土澆筑初期,整個混凝土處于升溫階段,這時表面混凝土可能受壓,此時設隔熱層可能反而有害。
參考文獻:
[1] 郭憲義,張曉萍.關于工程質量控制的幾點體會[J].建設監理,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