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梅
摘要:在全媒體時代,隨著PC端、移動端媒體的興起,新聞網站、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媒體受眾對新聞的要求也日益顯現出新的變化。黨報的那副“嚴肅面孔”越來越成為制約黨報發展的關鍵。如何讓“嚴肅面孔”變得“親切”起來?讓黨報“權威”與“親民”并重?對黨報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和變革是關鍵。那么,這種新媒體語境下,到底對黨報時政報道提出了怎樣的要求?黨報時政報道又該如何來創新?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語境;黨報;時政報道;創新
一直以來,時政報道可以說是黨報的“立報之本”,是黨報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鮮明地體現著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代表著黨報對重大問題的政治判斷和輿論導向。然而,現如今,黨報時政新聞成為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代表著“權威”,另一方面則代表著“死板”。在很多普通讀者眼中,黨報的時政新聞就像曾經的“八股文”,讓人不想讀、不愿讀,大大折損了黨報應有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時政新聞是黨報的重頭戲,但要想它真正“重”起來,大刀闊斧地對其進行改革創新已勢在必行。
一、黨報時政新聞為何要創新
(一)新時代的新要求
黨報是黨的“喉舌”。是傳播黨的聲音和態度的平臺。如何傳播、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傳播?新一屆的中央領導人其實已經有了鮮明地態度,那就是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表達執政思想。
在他們看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要用讀者需求導向推動報道的創新發展,通過創新的內容、創新的形式講好國家發展的大道理和好故事,讓更多老百姓能更好地接受并產生共鳴。
可見,做好時政報道的創新,是新時代的要求,是黨報發展的趨勢。新媒體時代,內容優勢是黨報的根本優勢,要想把這個優勢保持好、發展好,時政報道創新是根本。
(二)技術的發展為創新提供了條件
要創新,除了要有創新思維,技術的發展也是基礎條件。如今,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一方面,是為時政報道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讓一些新技術、新手段能應用到創新中去。另一方面,是這些技術的發展以及豐富的創新條件,又推動了創新的進程,讓時政報道創新顯得尤其緊迫。
二、時政新聞如何創新才能適應時代需求
(一)“守正出奇”,把規定動作做出彩
黨報的時政新聞大多是以領導活動、會議消息、黨委政府重要工作、地方重大政策為主,這些新聞大多都是規定動作和指令要求,記者自由發揮空間小,新聞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硬”。大量“規定動作”報道,也讓不少時政記者養成了拿材料、抄材料、等通稿的壞習慣,如何將“規定動作”做出彩來,是所有時政新聞記者需要思考的。
1.挖掘出真正的新聞點
要想把“規定動作”做出彩,必須要培養記者過硬的專業水平,能在領導活動、會議報道中挖掘出真正的新聞點。將領導工作部署和民生熱點相結合,從領導講話或者會議材料中找出最具新聞價值的內容,這樣寫出來的稿子才不會全是空話、套話,才能引起普通群眾的關注和共鳴,才能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2.讓“硬”新聞“軟下來”
黨報時政新聞中很大一部分是對當地重大政策的發布、解讀,這種稿件大多內容長、數字多、難理解。如何讓這種“硬”新聞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一方面是內容上要用老百姓讀的懂得語言,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要改變報道形式。
近些年,對于一些數據多、難理解的時政新聞,很多報紙已經開展廣運用圖示的方式來讓“硬”新聞“軟下來”,以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例如《南方日報》2018年5月31日報道了《7月起下調一批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的新聞,說起進口關稅,正常的報道中會有很多專業名詞和數據,對百姓來說,比較難懂。而《南方日報》則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在封面用一個圖示《關稅大降!買洋貨更便宜》,將關稅下降后對百姓生活相關的信息,分類用圖示展現,讓讀者一目了然,也通俗易懂。這種形式就比原來生硬的數據新聞,更加有“親和力”,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3.以小見大講好故事
在時政報道中,除了領導活動、會議報道等,主題報道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塊。針對這一領域的報道,最有效的創新方式,就是下基層、走到新聞現場,去看、去聽、去感受,從細節入手,以小見大講好主題故事。
例如,當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各個媒體都在開專題做報道,《中國青年報》刊發的《回家》一稿卻在眾多地震報道中脫穎而出,記者報道了一對夫妻背兒子遺體回家的故事,從小處著手,只講了這一家人的故事,卻因為其真實、具體、生動、感人等特點,一刊發就在全國引起了劇烈反響。它以小見大地反映出了當時地震災區的狀況,講故事的形式比那些只有一個個冰冷數據的稿件,更能打動讀著,也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大膽嘗試,讓時政新聞傳播多渠道多手段
不得不說的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黨報時政新聞如果仍然只是在紙質媒體上傳播,不論內容形式如何創新,它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都是有限的。這個數字化時代,各種技術手段飛速發展,將時政報道也納入數字化平臺推送,能為時政報道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例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在兩會期間推出的“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就是創新政治傳播的成功的案例。該留言板通過與網友互動的形式,來聚焦房價、教育、工資、反腐等方面的新聞,因為有了網友的互動、反饋,讓這些時政新聞活了起來。這種新的時政報道模式,也是很多黨報可以嘗試的。
總之,在如今這個新語境下,黨報時政報道要做出新意、要創新,必須要新聞從業者從思維上轉變,從文風上轉變,從采訪手段上轉變,才能讓時政報道活起來,能引導輿論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參考文獻:
[1]汪國梁.試論黨報時政報道的創新路徑[J].新聞世界,2017(7):7-9.
[2]陳會君,韓曉玲.時政新聞突破傳統模式的創新路徑——以北上廣省級黨報為例[J].新聞前哨,2015(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