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琴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建設進程的逐步加快,國內(nèi)建筑行業(yè)日趨繁榮。為了提升建筑結構的穩(wěn)固性、可靠性、安全性,必須利用有效的加固技術。鑒于此,本文結合建筑結構加固的必要性,探討了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應用,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建筑結構;加固技術;應用
1 建筑結構加固處理的必要性
對于建筑結構而言,其較易受到人為、外界影響,導致承載壓力增強,繼而引發(fā)結構的變形,并對其使用效力造成影響。例如,由于建筑工程項目的使用要求發(fā)生變化、橋梁的噸位不斷提高等,導致建筑結構所對應的荷載力增大。為此,還需就建筑結構進行加固,以確保構筑物整體的質(zhì)量。當然,加固也同防震、抗災息息相關,受到各種不可控自然災害的影響,會對構筑物的結構造成損壞,導致其原有建筑結構難以滿足規(guī)定要求的抗災標準,抑或災后重建的建筑建筑結構,由于施工質(zhì)量不達標,導致鋼筋結構強度不足,繼而對其后續(xù)使用造成嚴重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建筑多數(shù)樓層不高,因而具體建設中通常不會實施抗震標準。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仍有很多諸如此類的“高齡”建筑依然運行。為了滿足國家出臺的抗震標準,還需進行加固處理。就建筑物而言,其結構反應會隨著震感增大而逐步增強,為了減少建筑物建筑結構的反應,還需增強其結構的牢固程度,即進行加固。當前,建筑結構中所應用的加固技術種類較多,但通常而言,均以提升抗震能力作為立足點。具體應用中,需要通過提升建筑結構的抗側(cè)力水平,因而對于建筑物而言,各個構件均需進行加固,加固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即保持土建結構的整體性能,避免由于加固處理而引發(fā)結構薄弱點的轉(zhuǎn)移。
2 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應用
建筑結構加固技術很多,有傳統(tǒng)的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還有改良的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但隨著復合材料的出現(xiàn),由于其良好的應用效果,逐步取代了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并在建筑結構中廣泛應用。
2.1 傳統(tǒng)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的應用
對于建筑結構而言,鋼筋混凝土是最早的加固技術,也發(fā)揮了巨大的抗震作用。其主要包括增設外剖面、增設表面型鋼、預應力等加固方法,每種方法特點不一,具體選擇時還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增設外剖面加固技術而言,主要是將混凝土外部結構加以擴展,抑或增加構筑物剖面,使其承載力得以提高。該技術應用范圍有限,主要針對有板材、梁木成分及構筑物進行加固。但由于剖面體積偏大,應用過程中難度不小;對于增設表面型鋼加固技術而言,主要是將混凝土四周利用型鋼進行包封、加固,主要有兩種,干燥型包封、濕潤型包封。該技術在通過增強環(huán)境承載力,提升抗震能力,多用于部分不允許采用增設外剖面加固技術的建筑結構中;就預應力加固技術,其借助于增設的預應力鋼材,或利用欄桿撐開途徑,實現(xiàn)加固目的。該方法常用于需要提升混凝土承載力,或需要提升其抗裂能力的建筑結構中,該方法不適用于高溫、高彈性混凝土結構。
2.2 改良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的應用
改良后的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主要包括三種,包括基礎抗震技術、消能抗震技術、鋼絲網(wǎng)砂漿層加固技術。基礎抗震技術。該技術的原理是將阻震的相關設備嵌于混凝土的層面之間,最大程度的阻隔地震波由下而上的傳播,使混凝土上層的損毀可能大大降低,從而達到減震抗震的目的。在抗震技術的研究領域里,已經(jīng)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發(fā)成果,并且在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中投入使用,前景十分廣闊;對于消能抗震技術而言,最初應用于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處理中,主要是利用混凝土結構的高密度性,減少震感強度。雖然,利用該方式削弱了震感,但該方法也對建筑結構造成了損傷。但這一加固原理有借鑒之意義,改良抗震技術在此基礎上添加了功效不同的阻尼器,極大地改善了該技術的弊端,而且噪音不大,極大地改善了加固效果,無需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時間等;對于鋼絲網(wǎng)砂漿層加固技術而言,主要是針對混凝土構成,進行清理后鋪設一層鋼絲網(wǎng),再將高質(zhì)量砂漿噴涂其上,確保其有效融入前成分中,提升抗震效果。砂漿能夠增強混凝土的剛度、承載力、抗裂能力,加上該技術操作簡便、經(jīng)濟,因而備受肯定,也是一種應用較廣的新型改良式加固技術。
2.3 復合材料加固技術的應用
隨著復合材料FRP的出現(xiàn),人們開始認識到其優(yōu)于鋼筋混凝土的強大應用優(yōu)勢,并逐步利用該材料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FRP材料加固技術主要包括兩種,一是被動式加固,也就是在土建結構所需加固部分的表面進行該材料的粘貼,以此達到加固的目的,若加固件荷載不變,則該材料不會受力;二是主動式加固,該技術也被稱為預應力加固,是將FRP材料粘貼在需要加固的結構部位,但需要在荷載增加前進行加固處理,該材料能夠幫助解構承載部分力。因而該技術充分發(fā)揮了纖維材料的優(yōu)勢,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斷裂等問題,且有助于優(yōu)化結構耐久性,改善疲勞性。但應注意的是,使用該材料進行加固處理時,若加固條件不變,則結構的極限承載力也可視為不變,這時需要結合該材料的力學特點,實現(xiàn)加固目的。若加固結構表面已經(jīng)存在裂縫,則結構抗彎能力通常會降低,縮減系數(shù)會降至90%,利用FRP材料進行加固時,還需對該材料在此時的抗彎能力進行計算。
3 建筑結構加固技術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對于當前建筑結構而言,采用加固技術進行處理時,必須確保構筑物總體穩(wěn)固性等性能的提升,以便確保新舊結構在互連點上能夠滿足設計的相關需求。對于新舊結構而言,相互連接點的承載力、耐久力通常存在一定聯(lián)系。因此,在建筑結構加固處理時,還需將夾層間有效融合,做到先加固、再夾層,如此處理有助于提升建筑結構的穩(wěn)固性;對于地基而言,除了需要考慮承載能力,還需要考慮到這一承載作用的長期性,當夾層處理后,構筑物需進行綜合評估與處理。就所需處理的構筑物,應對其加固可行性、經(jīng)濟性等進行綜合分析,這對于加固處理十分關鍵,直接關乎加固后構筑物運行過程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為此,還需在構筑物的具體加固中予以全面考量。在建筑結構加固處理前,還應深入施工現(xiàn)場,針對當?shù)氐刭|(zhì)情況進行勘探,明確抗震減災法的具體要求,就極易出現(xiàn)自然災害的工程,必須將抗震評價及安全性能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待評價后,應將這一結果作為加固的依據(jù),制定出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案,再對加固所需準備工作進行妥善安排。在具體的建筑工程施工現(xiàn)場設計過程中,就建筑結構而言,還需對現(xiàn)場最佳抗震范圍進行選擇,避免將構筑物置于較易遭受地震等不良荷載影響的位置處,由其是地基相對薄弱的地方,或是液化水平較高的位置,避免一旦出現(xiàn)地震等自然或人為影響,導致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現(xiàn)場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液化情況,致使地基承載力遭致削弱,繼而對構筑物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安全性造成影響,出現(xiàn)傾斜、坍塌等嚴重的安全;事故。
4 結束語
一言以蔽之,我國建筑行業(yè)已經(jīng)步入了高速發(fā)展階段,因此,還需加強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應用,提升建筑工程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全面提高其抗震能力。當前,有關建筑結構加固技術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加固構件的剛度、強度的計算必須解決二次應力、預應力等問題,因此,關于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參考文獻:
[1] 席永慧,葉偉杰.結構加固技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有效利用[J].建材與裝飾,2018(5).
[2] 黃機玲.芻議結構加固技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運用[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2018(3):134~135.
[3] 魏海濱.試論建筑結構鋼筋混凝土加固技術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