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利
摘要:“工匠精神”是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應該樹立的精神。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想創作出嚴謹、客觀、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同樣離不開“工匠精神”。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具體闡述樹立“工匠精神”對現階段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聞;工匠精神;技巧;專業性
一說“匠人”這個詞,很多人都會覺得指的是手藝人。其實現在,不管哪行哪業,都在倡導“工匠精神”。我們做新聞的也是一樣。隨著工作年頭的增加,大量重復性工作很容易讓人漸漸喪失最初的熱情,創作日趨機械化,作品不光缺失專業性,更缺少鮮明的個性和特色。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要喚醒新聞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做“匠人”,運“匠心”。
一、改善專業性的缺失需要“工匠精神”
(一)常識性的專業性缺失
先說一條新聞,原名叫《小苕帚上的致富經》,說的是克山一個貧困戶的老兩口通過種植笤帚糜子扎笤帚賣致富的事。貧困戶--致富、玉米--笤帚糜子,兩相對比,確實是新聞。可是,問題來了。記者在制作過程中,并沒有突出貧困戶的巧思闖市場,并沒有突出種笤帚糜子的難度,只是敘述了一下這么個事,該強調的細節并沒有強調。更要命的是,“苕”和“笤”這兩個字上出了問題,其實這兩個字沒有區別可以通用的,都讀“條”音,可是配音員和記者都認為應該讀“紹”,這下壞了。因為從觀眾的聽覺角度上講,“笤帚”一下變成了“掃帚”,可電視畫面上的明明是笤帚啊,這就貽笑大方了。
“笤帚”、“掃帚”不分也不能全怪記者,缺少常識,是當代年輕人的通病。但我們新聞工作者要達到的是“通才”。所謂“通才”,就是就得啥都懂,不懂,現學現賣也不能露怯。
再說一條新聞。《老人路邊被撞倒 無牌三輪逃逸》,說的是傍晚路燈下一輛三輪車晃晃悠悠地沖過來,一下子把一位站在路邊的老人撞倒在地,然后落荒而逃的事。敘述是從三輪車開始的,可是視頻卻是對面一輛面包車的行車記錄儀拍攝的,看完片子,很別拗。這是新型“越軸”啊!只能重寫,題目也改成了《記錄儀拍下驚人瞬間 三輪撞人逃逸》。這不是什么大新聞,卻揭示了我們專業性的缺失。所以說,做新聞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積累,要努力培養專業精神,做個“新聞匠人”。
(二)狀態上的專業性缺失
要做“新聞匠人”,擁有專業精神,還要先有一顆“匠心”,要讓水平更專業,除了多學習,還得在精神層面上作出改變。
再舉個例子。黑龍江的冬天,大江封凍,很多司機為了抄近路,會在冰面上行車。曾經有一天,同一江面,竟然有兩輛車扎進清溝。記者冒著危險第一時間趕到了事故現場,可是她朝著事故車輛遙遙一指的小動作卻有些與氣氛不相稱。原來,美女記者戴了一副“大姆指手套”,很可愛。可是,這么慘的場面,戴著這么萌化人心的手套,對比太鮮明了,確實不適合。不只是手套的問題,你是不是看見過,有的記者穿著卡通服,背著卡通包去采訪?這非常不專業。如果我是采訪對象,我真不知怎么面對這樣的記者。這樣的穿著打扮只能說明一點,記者本人只是把“記者”當做了一個職業而不是事業,并沒有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尊重這一行,那自然就談不上“匠心”了。
(三)心態上的專業性缺失
剛才提到的那些問題,都是在節目中能看到的。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屬于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不只是節目當中呈現出的那些。在鏡頭外,我們為了這期節目的呈現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而這所有的工作,都要體現出專業性。
有的記者在鏡頭前,看上去很專業,但一離開鏡頭,馬上變了狀態。總是有意無意地透出來的一種不專業的“呆萌”。比如,見到采訪對象后,攝像機拍攝著的時候,挺像那么回事,攝像機一放下就不怎么說話了,老在那低頭玩手機。采訪到相關部門,如果到底部門領導沒在,也不會和接待的工作人員交流,彼此特別尷尬。想象一下,一個放棄了交流的記者,能采到什么好信息呢?能創作出什么好作品呢?
二、讓作品得到升華需要“工匠精神”
(一)樹立“工匠精神”掌握工作技巧
我還是舉個關于技巧的例子。比如剛才提到的“呆萌”。其實“呆萌”不是貶義詞,有時候,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采訪技巧。有的記者開始就裝“呆萌”,啥也不懂,放松對方的戒備,這樣很容易采到“真話”;或者開始很認真,很犀利,然后突然就像失憶了一樣,迅速“啥也不懂了”,用一種歸謬式的推理將對方逼到死角里,真相頓時暴露。而類似這樣的技巧,可不是看看說說就會的,那是需要在工作中,不停的嘗試、反思,總結出來,再經過不斷的練習鞏固才能掌握的。而這當中的努力,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
(二)樹立“工匠精神”不斷成長進步
其實,新聞工作者是個特殊的身份,這是一個讓你成長、讓你成熟的職業。不光要學習了解各方面知識,更要學會對話。和工人、農民、商人、軍人對話,和村長、鄉長、縣長、省長對話。這對話,可不只是簡單的交流。對話要求你不僅要會提問,還要會引導和辨析;不光要學會和正經人怎么說文話,還要學會和渾人怎么說渾話;傾聽的時候聲音能小到聽見心跳,需要控制場面的時候你得敢于跨上桌子,大吼一聲震住場子。如果你掌握了這個能力,這個職業會給你提供行萬里路的機會,但你一定不能止于此,還要讀萬卷書,這才能成為“匠人”,否則你就只能成為“一頭勤奮的驢子”。
三、結語
“工匠精神”是我們做好任何事的前提。樹立“工匠精神”,不光能夠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編輯采訪中找回最初的熱情、更能讓我們不斷進步和成長,創作出嚴謹、客觀、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