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雄峰
摘 要:本文從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展開了論述,針對傳統村落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思考了如何更好地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得出了把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傳統村落的發展規劃必要性,提出了強化傳統村落規劃的編制可行性,加強立法、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及群眾的參與度等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的有益措施,使其經久不衰,代代傳承。
關鍵詞:振興;民族文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
1 前言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隨著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迥然不同區域特色,傳承至今的村落,就是其特色的一角,但是目前大部分傳統村落保護不夠,發展困難,急需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需要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將民族文化、地方特色融入其中,充分發掘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實現健康持續發展。
2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是區分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標志,是經過歷史考驗的民族文化精華,可以讓國人找到歷時歸屬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對中國的重視程度,深對中國的了解。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依托傳統文化發展傳統村落,文化得到傳播,村落得到保護,相得益彰。
3 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
傳統村落是巨大的文化倉庫,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在我國,傳統的村落分布廣、數量大、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通過對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可合理的保護歷史的文化遺產,延續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以此來使物質的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度齊頭并起,從而將傳統的部落引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進而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4 傳統村落現狀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傳統村落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大規模的舊村改造中,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街巷被拆除;二是部分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歷史建筑未得到有效保護,瀕臨倒塌;三是缺乏完善的市政環衛設施,造成生活垃圾對水體以及自然環境的污染,致使傳統村落居民生活質量等不到保障,居住人口逐漸減少;四是有些傳統村落為一時利益,盲目開發,對村落的山體、植被等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形成了殺雞取卵的發展模式;五是對傳統村落資源發掘不夠開發,缺乏定位,造成吸引力不足,導致開發失敗。
5 傳統村落保護與規劃發展的策略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往往產生一定的矛盾。充分發掘傳統民族文化,通過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可保護村落的歷史整體進程,避免在快速的發展中對于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歷史文化等的破壞,同時也可有效的增進傳統村落的發展動力以及提高傳統村落的活力,必須要強化傳統村落規劃的編制可行性、加強立法、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及群眾的參與,進而促進傳統村落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5.1 強化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的編制可行性
村落的發展是動態的,傳統村落保護“不只是為了過去而過去,而是為了現在而尊重過去”,因此,強化傳統村落規劃保護與發展的編制可行性,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傳統村落面臨的結構性與功能性衰退,從人居環境的適宜性出發,必須對傳統村落某些不適合現代生活的部分進行更新改造,以“活”的方式保護好傳統村落,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不是阻止其發展變化,而是將建設與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二是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傳統村落的保護不是單純的文物保護,不是單純的文物修繕,因此要防止“博物館”式的空殼保護。傳統村落內現存的歷史建筑不僅需要保護和修繕,還要賦予新的功能,進行利用性保護,使建筑修繕和保護變得有意義,避免和防止出現空巢化、過度旅游化。三是處理好政府推動與村民互動的關系。一般來說,農民往往無意識保護傳統村落,只關注自家住房的翻建、擴建和更新,無意參與村落整體環境的營造和傳承。政府要加強對居民的宣傳和引導,提高居民保護傳統村落的自覺性。同時,尊重村民的利益訴求,充分調動廣大村民保護村落、留住鄉愁、發展村落、提升生活質量的積極性,建設有歷史文化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村鎮。
5.2 加強傳統村落申報與定級,實行分類保護與分級管理
地方政府應全面調研,加快傳統村落申報公布,實施分類保護,分級管理。一是全面開展調查研究。地方政府應采取全面、規范、有序的方法和步驟,對轄區內傳統村落進行三不漏(不漏村鎮、不漏線索、不漏項目)的全面普查,對傳統村落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古祠堂宗廟、古樹、古墓、古橋、古塔及歷史名人、風俗習慣、民間傳說和自然生態環境等進行調研,全面掌握本區域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價值及其歷史和生存狀態。二是加快傳統村落申報公布。建設、文化、文物部門應盡快聯合組建多學科專家隊伍,深入傳統村落實地調研,系統清理傳統村落遺產,高標準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價值評估工作;并對傳統村落進行甄別、分類與評級,建立名錄檔案,確定保護范圍與對象;公布傳統村落名錄,實行分類保護,分級管理。
5.3 出臺傳統村落保護法規,建立科學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傳統村落遺產的科學管理。一是加強科學管理,分級保護。對不同價值的傳統村落、鄉土建筑制定詳細的保護檔案,分等定級,運用微機進行管理,跟蹤其變化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二是重點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加強發掘、研究、展示、傳承、利用,建立保護數據庫,利用微機建檔,方便查詢。三是發動社會各界參與保護管理,建立“政府為主、企業為輔、社會參與”的傳統村落保護新機制,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5.4 保護利用與“整治、開發”相結合
傳統村落大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居住環境和現代生活不協調。要改變這些貧困落后面貌,就必須加強傳統村落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處理好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關系,既要高度重視鄉土建筑的搶救保護,又要熱切關注群眾民生,合理安排保護利用項目;既要科學整治村落格局風貌及其自然生態環境,又要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傳統村落貧困落后的面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使生活在鄉土建筑里的村民同樣能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更好的實現文化強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心靈歸屬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在傳統村落發展的規劃編制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重視民族文化的價值,將民族文化融入到傳統村落發展規劃中,才能夠讓傳統村落經久不衰,代代傳承,充分展示現實價值和深遠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馮驥才.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成為被冷落的角落”[N].濟南縱論,2016.89
[2] 王學濤.我國古村落7年消失近一半[N].北京青年報,2017.